《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是王荣生教授编写的一部给语文教师教学建议的专业书籍。
语文课程有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基本都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一篇课文的教学。经常听到有语文教师担忧“完不成教学任务”,这里的“教学任务”,指的就是语文教科书里的一篇篇课文。王校长曾说:“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症结在于老师并不知道自己一节课要去干什么,只有自己心里有数了才会让课堂变得简洁而高效。”
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路径一章里,王老师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很多建议。
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
就阅读来说,学生的语文经验不足,在小学低段主要体现在文字方面,所谓“生字生词”。在小学的中高段以上,尤其到了中学,随着阅读材料的复杂和阅读类型的扩展,涉及字词、语句、段落、篇章以及文字、文章乃至文化的种种方面。
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到课文的语文经验、生活经验。
这中间的桥梁就是阅读课堂上需要搭建起来的。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是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对课文,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这就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进入到了一些误区,自己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初就走了不少弯路。
王教授认为: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就面临着以下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
1.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核心方法是课外生活的积累。
2.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行为,核心是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阅读教学不是老师在给孩子讲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很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是一讲到底,将自己的文本解读和感受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人,是学生阅读而不是教师阅读。
今年,我们三年级承担了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在阅读教学的研讨中,阅读方法多样、阅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从几节课的效果来看,孩子们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没有明显变化。一节优秀的阅读教学课,不但要在教学活动上设计灵活,更要落实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之后,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的变化上。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的变化,这也是我们今后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教学内容上应该把握的原则是:
1. 阅读教学以课文的理解、感受为界。在语文课堂,借助课文所引发的话题,谈论教师个人对社会生活种种想象的认识,这或许有必要,但它与阅读教学无关。
这是直戳我心的一条,曾在初中教学时常常将这样的设计当成自己的亮点,将自己所知的信息毫无保留地的灌输给学生,本以为是增加了课堂容量,现在看来是这是自己对阅读教学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认识。
2.凡是作者要表达的,在文本已经表达了。
阅读教学一般不需要语文教师在文本之外再做延展,尤其是在“思想感情”方面。体会情感就是理解、感受、作品的语文而言文字,不需要语文教师额外加力,比如激情,夸张地“讲课”,多媒体的渲染等。王教授曾经举了一个课例: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课时,先用大量的资料介绍了作者曹雪芹,再借助视频资料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里的相关内容,最后又把林黛玉的性格点评一番… …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3.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来自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强化阅读结果的“可接受”,强化阅读结果和阅读方法的一致性。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会孩子们“如何阅读”,是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过程。关于阅读测试、阅读分级、阅读理解能力划分的课题,也是我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2019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