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方言中,奶奶曾被唤作“亲娘”。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么写的,但从字面意思理解,感觉奶奶的影响会比外婆更大一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确实如此!
我十七岁那年,奶奶就去世了,对于她的记忆,早已被时间冲刷得所剩无几。因为学习家庭教育的缘故,许多关系中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去寻根,寻着寻着,就想起了许多关于奶奶的事。原来,记忆不是消失了,而是封存在了身体的某个角落里,一旦触碰到解锁按扭,就会像一眼泉水,汩汩涌出。
据说奶奶曾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因为那时候的医疗水平低,小儿麻痹症未得到治疗,所以落下了残疾。跛脚的奶奶,嫁给了因为发烧而治疗不及时导致失语的爷爷,两个残缺的身体互相依赖,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吧!
那个年代,即便是四肢健全的人都会过得很苦,更别说是这样一对双残的夫妇了。爷爷奶奶总共生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我父亲是其中最小的那个。爷爷去帮人家做工,赚得的粮食自己舍不得吃,都拿回来给家里的老婆孩子们吃。再壮硕的身体,也经不住这样只出不进地损耗,在我爸爸六岁那年,爷爷倒下了,据说是饿的。人被抬回来的时候,奶奶一定心疼死了,赶忙借了些米粉,做了十个团子,希望能用平时从来都吃不上的好东西,挽回爷爷的生命!终究是无力回天,特地为他做的团子都没吃完,爷爷就撒手人寰了。我小时候不止一次地听我爸说过,说那些没吃完的团子,后来让他给吃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六岁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发展出悲天悯人的高级情感,他只是被饥饿感裹挟着,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父亲剩下的那几个团子,有一种深深地被满足感。这就是被爱的感觉吧,以至于多年之后,他想起父亲,总会提起最后留给他的那几个团子,这大概就是爱的链接吧!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不同时代的孩子,对爱的感受也并不一样。在我父亲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粥中鲜有米粒的身影,奶奶把碗底沉淀的那些米粒给到我爸,他就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尽管爆脾气的奶奶揍起他来毫不留情,一把新扫帚都能打到烂,他也毫不记仇。奶奶晚年的时候,他左一声“娘”,右一声“娘”,母子情在。在我小的时候,妈妈阴晴不定的情绪确实也让我遭过很多罪,但被打骂之后,她给我买件新衣裳,我就会感受到妈妈的爱。还记得她费尽心思搞钱,给我买的那本大红封面的汉语辞典,把我感动哭得稀里哗啦,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报答妈妈。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一生下来,这些底层的物质需求就被满足得好好的,他们已经升级到了需要更高级别的情感了,而我们大多数的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好比孩子的需求已经达到了5G的水平,而我们还在坚持释放3G的信号,接收不到是正常的。所以,亲子关系将何去何从?是让孩子们退回到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还是父母们涡轮增压?
以前的父母,并没有这般的苦恼,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让孩子吃饱穿暖,活下来。爷爷去世后,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根本无法被满足了。为了填饱肚子,同是小孩的二伯父带着我爸去觅食,山里有一家人,给了吃的,并有意要领养我爸。二伯父见在他家能有饭吃,就把我爸留下了,带了些山芋丝一个人回家了。大伯父知道了这事,舍不得我爸,又偷偷去那人家,把我爸带了回来。那时候的大伯父,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了,他说:“一家人,死也要在一起!”
我爸不但有大哥罩着,他亲妈也是相当护犊子的。我爸是幺儿,刚出生那会儿身体状况不好,进不了食。我奶奶,因为行动不便的缘故,只能帮有钱人家打打零工补贴家用。那天她向雇主请示:“我幺儿吃不了东西,能否让我早点回?要去照看!”可能是雇主不想让她早退吧,说了句:“吃不了东西,死了算了!”奶奶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直接怼回:“你的儿子死了我儿子也不会死!”本来只是句话赶话,谁能想到一语成谶,那人家的儿子后来真的病死了。结果,奶奶为这事吃了好多苦,遭了好多罪,真是印证了那句老话:祸从口出!
奶奶这种内心无惧的力量感,肯定与她的出身有关,虽然遭受了生活的百般蹂躏,但气场仍在。家里的顶梁柱没了,难免会受人欺负。吃大锅饭那会儿,有一次,食堂做饭的人看见我爸他们跑在吃饭队伍的最前面,赶紧就把前一天的馊饭倒在了最上面。结果,我爸他们拿回家的就是馊了的食物。奶奶发现后,来到食堂与他们理论,交涉无果,一怒之下,奶奶抡起石块就把做饭的那口大锅给砸了!这可是捅了天大的篓子啊,奶奶也因此被扣上各种帽子,被绑在大队部的柱子上批斗……
当时,奶奶无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她选择了直接拿起武器……我想,她的孩子们,一定能从这样的妈妈身上,感受到深深的爱。这种力量传递给了她的孩子们,这就叫勇气!
奶奶不但敢做,而且还很敢想。小时候家里祭祖,我磕头,奶奶总会在边上祷告,让老祖宗保佑小孙女将来考大学!虽然奶奶没能见着我考上大学,但就她那句话,给我传递了一种力量,让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反倒是我妈,从不敢想这些。我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她说:“以前祭祖,老亲娘说保佑孙女念大学的时候,我还觉得她只是说着玩玩的,没想到是真的!”
生命是从上而下的流动,是忠诚也是传承。奶奶那股护犊子的劲儿,传给了我的父亲,我爸自然也就给到了我。我很小的时候,哭着回来说有人欺负我,他就会追出门去问询;哪怕是妈妈情绪失控枉打了我,我爸也会跟妈妈大吵一架,宣示我需要被尊重!
小时候的农村,会有许多老天爷赏的美食,比如青蛙。夏夜的水稻田里,真的就像辛弃疾所说的,听取蛙声一片!记得那时爸爸偶尔会出去夜捕,用来改善家里的伙食。记得有一次,我偏要跟他去,他扭不过,只得带上我。但当我亲临现场时,惊恐地发现田埂上全是纳凉的蛇!它们有的直直地横亘在田埂上,有的盘成蚊香状……吓得我魂飞魄散,记不清当时的情形具体是怎么样的了,只记得我是走着去的,回来的时候已经栖息在我爸的背上了。那天,我爸是颗粒无收的,但他没有一句责怪与抱怨,只平静地说了声:“下次不带你去了!” 当实,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下次求我都不去了!
也许,我的安全感就是这么来的。从来都是允许,接纳,在我犯错的时候,总能在我爸那寻得一条退路,让我得以优雅地转身。人有了安全感作基础,才能发展出慈悲,包容,爱这些高级的情感。
奶奶已故好多年了,突然觉得,她的那一股血脉,有些其实还在我的身体里流淌。怪不得我们方言中,会管奶奶叫亲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