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看一本书,《活在每时每刻》,下午看了一个章节,觉得文章有点意思,但又不完全明白。
不知道这本书该归于哲学还是心理学的范畴,它试图向我们展示:生即是死,要活在每时每刻。
作者说:我们多数人在不停的犁耕心灵的土壤,却似乎从未播种。
我们分析讨论,把树撕成碎片,可我们却不理解生命的全部活动。
谁又能知道生命的完整性呢?
是先知,还是哲学家?
文中写道,每个人都必须异常深刻的理解:时间、痛苦和死亡。
如何去理解,需要对爱有着透彻的领悟。
爱不是理论,不是理想,无法被教会。也不能通过某种方法在每天的训练中幡然领悟。
但只要一个人真正理解时间的意义,可以看到痛苦的深奥,以及随死亡而来的纯洁,他就会自然的简单的发自本能的去爱。
我拥有这样爱的能力吗?我以前自以为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不准确。
比如对待孩子,他听话的时候会爱他,他努力的时候会爱他,他成绩好的时候会更爱他。
有时候爱还会兜圈子,如果孩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父母会说:其他的都不重要,身体最重要,考不考得上大学不重要,你健康最重要。
等孩子身体渐渐好转的时候,父母画风一变又开始说: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是你人生重要的一个台阶,我们是你的爹妈,难道会骗自己的孩子?
我们用了几十年的经历,搞明白考上好的大学对人生很重要。可对于站在时间那头的孩子来说,他还无法看清这个事实。这时候年幼的他如果对学习有抗拒,你会爱他吗?
想起了我认识的一位姐姐。
我们知道对方的存在,但算不上多熟悉,我看着她从那时的青春靓丽来到现在的成熟大气。
时间会在大部分女人身上留下痕迹,多幸运,给她的是一种叫做气质的岁月沉淀。
我最开始了解她,是她在学校的大会上讲述自己女儿成长的故事。
我也听说过,她的女儿初中时非常优秀,是全市中招考试的第二名。本可以去市里面最好的高中,后来选择去了省城一所中学。大约在高二的时候,孩子的状态慢慢不好,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一心向往上海的她,选择了一个各方面平平的学校。
如果你是母亲,你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孩子吗?还用爱去温暖她吗?还是在学校大会上当着上千人的面把这个惨痛的经历讲出来,讲出自己对孩子的接纳和包容,劝导那些钻进牛角尖一定要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
我不能。
我可能会接纳孩子,包容孩子,但绝不会在公开场合这样说出来。
可她就那样面带笑容,坦坦荡荡的把故事讲完了。我很佩服,可能这就是爱与接纳的力量吧。
她的孩子在大学里过得很开心,没有思想包袱。母亲帮她一起把过去的遗憾扔给过去,用最好的状态迎接未来。我在她的朋友圈见过姑娘的照片,青春靓丽、目光坚定,充满自信。
她喜欢在朋友圈发一些对生活的感慨,在那里面她的姑娘如珠如宝,让看的人也由衷的高兴并送上自己的祝福。
这是爱的力量吧,足够爱自己和家人,才能跨越时间,击碎痛苦,让每个人活在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