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小学几年级,偶然看到了一本书,是本少儿读物,名字叫《找红军》,书中描写一个小孩跟随掉队的父亲找红军的故事,印象就是特别的苦,最后如愿以偿。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书,从此便喜欢上了阅读,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第二本是我家楼上的一个大哥哥借我的,名字叫《早春二月》,大哥哥人好,当时就要还别人的,答应借我几天。接着又有了《沸腾的群山》,《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等。
后来到了中学,一些文学月刊陆续恢复发行,比如《人民文学》,《诗刊》等,再后来又有了《钟山》《花城》《小说月刊》等大型文学刊物,里面基本以中篇小说为主,配以长篇连载和短篇,还有以散文杂文为主的《读者文摘》,后因重名改为《读者》。除了借阅,我还订了两本,画画的《美术》,带评论的《作品与争鸣》,不是单纯地看而是要研究了,目的很明确,也想写。
印象深刻的是借了班长的一期《人民文学》,里面有一篇《故乡》,拥被夜读,作者巍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那个作家,里面的插图也很好,还临摹了一下。有一件可能是荒唐的事,有个部队老作家孟…写了部《…雕像》,我看完后竟然写了封信去,提出自己的看法!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也证实了我的思考。
再接下来是中国文艺的复兴,小说《班主任》《人到中年》等等,代表作家蒋子龙,陆文夫,女作家张洁,张抗抗等等,内容反思与人性。可惜,不知是这些年我不看了,还是他们和她们都封笔了,总之都不见了!
大学期间看了些传记和学术类书,比如《拜伦传》,《郁达夫》,《普希金》等,学术类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苏珊•朗格的《艺术》,丹纳的《艺术哲学》等。很喜欢拜伦的《唐璜》和普希金的叙事诗,还有林语堂的闲文。有些书是看不下去的,书很好但看着太累,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工作后就很少看书了,很惭愧。但喜欢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安娜•卡列琳娜》《老古玩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围城》等等,不止一遍地看。痴迷周汝昌和刘心武的《红楼梦》解析,虽然学界对其颇有微词。
除了借书,自己也买了一些,不多几百本吧,但有些是没看的,真是“买书不如借书"。现在更不看了,都看手机了,信息量大了,但却碎片化了。
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