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去新建的湿地公园,听到那阵阵悦耳的蛙鸣,呱呱,呱呱呱,咕咕呱呱,声音从一只变成了几只,由一群变成了几群,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此起彼伏,鸣声成阵,倍感亲切。印象中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蛙鸣了,抑或是我忽略了它们。
这久违的鸣蛙,真真切切地鼓荡在耳边,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乡村,想起了乡村的那些声音。于是,心灵的脚步便悄悄的迈向了家乡的小路和田塍间。此刻,我家乡的田野肯定已是麦浪荡漾,那些大大小小的青蛙,一定会蹦蹦跳跳地在田野里穿梭往返。记忆里乡村的傍晚,就象一首婉约的小令,处处流淌着安宁。寥廓的天幕星罗棋布,疏淡有序。各种知名的、无名的小草茂茂地舒展着,簇拥着,在天际间铺展。近处虫鸣,轻微而短促,远处的鸟啼,清脆而悠远……当然最响亮的还要数那成片的蛙鸣,“呱呱”如响鼓,此消而彼长,相互呼应,整个村子立刻笼罩在无数青蛙的和鸣之中。
我是伴随着蛙鸣长大的,因此,对青蛙的鸣叫也就有着一种难舍的深厚的感情。小时候,学校里的功课不多,没有如今孩子那么用力费劲,贪玩的时间颇多。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就跑到村头村尾,阡陌田野里抓蝴蝶、逮蚂蚱、捉青蛙……。那时的记忆里,雨时时而至,或疏或骤,柔成一汪汪水波,衍生出许多水池。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青蛙,池塘边、水沟旁、田埂上、庄稼地和青草丛里,到处都是青蛙们表演的最好的舞台。走在旷阔的田野里,随处都可以看见那些披着绿黄外套,鼓突着晶亮眼睛的小家伙们,静静地和你对峙着,人走近了,便会倏地一跃而起,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咕咚一声,消失在小河或小沟里,只在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圈圈微漾着向四周散开的涟漪。有时,蹲在沟边,小手轻轻一捧,小蝌蚪游在掌心里,轻轻的,痒痒的,当然我们也会将背着一身绿黄色花纹的小青蛙抓到手里,但这些小家伙们溜滑的很,稍不注意,它们就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溜走,搞得我们大呼小叫,笑声阵阵。而今过去了这么多年,但那样的场景却永远的定格于我的脑海,锲入到我灵魂的最深处。
蛙声陪我度过了童年的每个夏夜,每当黄昏的暮霭笼罩着整个村庄,傍晚的炊烟袅袅升起时,蛙声便到处如鼓点般地敲起来,悦耳动听,它是乡村特有的富有韵味的悠扬小调,让人听着熨贴,听着舒心,听着满足,听着甜蜜。那时电视不是很普及,更不要说会有通宵达旦的电视节目,看完少得可怜的节目,关灯就寝。睡前的喁喁轻语,伴着随风而入的蛙鸣,使梦平和恬静。而寂寞的乡村夜晚就被那声声蛙鸣填充得滋润起来,那丰富的声响夜夜都在吟诵着故乡那片贫瘠土地上生活着的日落而息、日出而耕的人们的困难、心酸、幸福、欢乐。那熟悉的声音,还有乡村土坑特有的气息,让我童年的记忆澄明而神圣。
蛙鸣也是丰收年景最好的序曲。蛙声越响,到秋天收成就越好,有“立夏听蛙,以卜丰歉“之说。在蛙声里,庄稼也舒展柔姿,随季风起舞,满坡遍地的绿苗招摇着丰收的情景。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词人的感觉里,群蛙在田野中齐声喧嚷,俨然是在争说着丰收,真是一副恬静、美好的乡村图景。
远处的点点灯光与天上闪烁迷离的星星,映成古城动人的夜景。我漫步在东环路的栈桥上,沐浴着柔柔的夜风,嗅着风里带来的泥土与花儿混合的香味,心里清爽无比。中年的我,早已没有年少的烂漫和天真,但这蛙声意外地感染了我,催醒了我沉眠已久的灵魂。一种亲切地感动,也霎那间弥漫了我的胸怀,恍惚间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岁月,拥有了一份如水的心境。
这一片蛙声,温馨而恬淡。这幽美的夜晚,让思绪飘浮,更让我忆起了很多很多曾经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