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说,四岁的儿子在奶奶的生日宴席上不小心呛了一下剧烈咳嗽起来,爷爷奶奶姑姑等人都停下筷子过来安慰孩子说“吃饭慢点啊,以后小心一点呀”,孩子听了突然发脾气哭了起来,大家越是哄他并好言相劝,他好像越是感觉委屈。
还有在幼儿园里,如果表现好得到了小红花就会兴高采烈的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得到就会不高兴并且不愿意告诉我们。我们会安慰说,没关系,明天加油再得小红花。不安慰还好,安慰了他反而更不开心了。所以,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抚慰他们的心呢?
我们经常误把嘴上的客套当做关心,误把迎合当做礼貌,误把多余的指点当做帮助———这种习惯已深深地植入人们的意识,使人根本无法识别它的虚假性。这种虚假性在成人和儿童的关系中更加普遍。
孩子吃饭撒了汤,走路摔了跤,喝水呛到了,考试粗心丢分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无意识的脱口而出“慢点” “小心点” “仔细点”,其实这种虚假的提醒不会真的帮助到孩子。孩子希望得到的是肯定,特别是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他也会内疚,如果这时候家长提醒他“小心”,他会意识到自己“不得体”的行为被别人注意到了,内心会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在大家的关心和安慰下会“反应异常”了。
其实,孩子吃东西呛到了咳嗽一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的关注和提醒。我们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却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给孩子制造尴尬。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的孩子有一点闪失,如果我们不说点什么就感觉不够意思,这其实是我们在追求自己的优越性和得体性,却忘记了用同理心去体味一下孩子的感受。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和舒服为原则,而不是只顾自己做得是否礼貌和符合习惯。
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向孩子过度表达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遇到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要让孩子难为情。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的。
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不管才是最好的管”,我们要多向内用心,而少向外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