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总是让我窥见藏在我骨子里的某种根深蒂固的意识,让我看见我的“小”。
什么意识呢?
对,就是“纠错”意识,带有明显的教师特质的“纠错”意识,带给学生压力的“纠错”意识,放不下的“纠错”意识,可能成为学生不愿意发言的“纠错”意识,成为学生阻碍的“纠错”意识。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就想纠正过来。久而久之,班级首先形成了纠错氛围,成为思维力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的课堂,那些本来就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放下我们的“纠错”意识呢?且看华应龙老师的课堂。
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半条被子》的故事引入,提出第一个教学活动:在点子纸上画出半条被子,看谁最会创造。学生独立创作,老师巡视,并选取典型作品交流。
01
师:大家看看这幅作品,好在哪里?
生1:剪了一半。
生2:有齿轮,剪的时候有锯齿。
师:是啊,将剪半条被子时的情形展示了出来。
这幅作品,从数学意义上来说,是较为欠缺的。一般情况下,老师是不会将这幅作品挑出来的,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常规上,就算我们挑出来后,我们提出的问题会是——大家看看,你同意他的想法吗?或者是——你对这幅作品有什么想说的?而华老师的问题是——好在哪里?两相对比,我们的提问指向是对这幅作品进行评价,华老师的提问指向对这幅作品评价中的欣赏。华老师这样一问,这幅作品的学生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
02
师:大家看看这幅作品,好在哪里?
生1:两边一样长。
生2:他们人多一些,就多盖一些。
生3:给贫穷的人多一点。
生4:他们那时没有直尺,裁得不准。
师:这位作品的主人听了你们的意见,频频点头。你也是这么想的?(生点头)当然,生活中,我们对一半也有一大半和一小半的提法。这里,他把一大半给了人民,一小半给了共产党。你的这一画啊,画出了共产党人的善良和伟大。
这又是一幅需要质疑并纠正的作品,但是华老师仍然是——“好在哪里”,让学生去发现这幅“错”的作品里的“好处”,透过作品的“错”去发现蕴含着的人性的光辉:善良,合情合理的善良。同时,又和生活中的“一大半”“一小半”进行关联,让这幅有待完善作品的学生,对他有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相信他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发言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作品,理解“一半“的意义要平均分。
03
师:大家看看,这幅作品好在哪里?
生1:是平均分了的。
生2:另一半用阴影画出来了。
生3:两个一半都能看见。
师:阴影是一半,空白也是——
生:一半。
师:这多巧妙。当然,我们还可以将阴影画得明显一些。(给学生笔,现场修改。学生画得很细。)看来,你是一位心细又爱美的孩子。
这是一幅表达正确的作品,常规情况下学生收获到的表扬,一定与数学理解有关。但是华老师的欣赏里,会对学生有一种从根上的认同:心细又爱美。这样的赞美,学生听上去,身心愉悦,起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这节课上了1个小时,但是丝毫看不出学生的疲惫,他们依然陶醉在其中,不断思考,不断创造。这一点一定与华老师那句“好在哪里”密不可分。是的,当我们指向他们的“好”时,就会好上加好,就会看到学生的自我肯定,看到他人传递出的善意解读,看到自我能量的不断积蓄。
这样的化错术,你也值得拥有。因为这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立”起来的课堂,也是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立”起来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