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帆书听了《善意的魔力》。正如樊登所说,这本书并非心灵鸡汤,而是一本心理学研究著作。这本书的写作内容是有科学研究数据为证的,它包括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包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关于善良态度的全球调查,甚至还有作者与苏塞克斯大学和BBC合作的工作为其辅助。
关于作者:
克劳迪娅·哈蒙德(Claudia Hammond),BBC广播四台的《心有所想》和《思想改变》的主持人。她致力于通过广播、电视、播客、公共活动和书籍等多种形式,将心理学和医学研究应用于日常生活。哈蒙德著有多部畅销书,《深度休息》《花钱的艺术》《时间的错觉》和《情绪过山车》等。其中,《时间的错觉》获得了英国心理学会大众科学图书奖。目前哈蒙德担任苏塞克斯大学普通心理学客座教授。
关于本书:
这本书探讨了善良的本质、在生活中如何建立善良以及善良对我们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好处。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善良的七个关键点,引领我们发现并激活内心的善良,用善意塑造生活。因为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善良、行善会让人感到幸福。
核心内容:
我听本书,记录三点核心内容如下
一、善意的魔力
二、善良的形式
三、善良不问动机,不必纠结,只做正确的事即可。
正文:
我们先看看善意的魔力。
善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善良的人更容易成为各行各业的胜利者。
有一次,我去早市买菜,在一个摊位上买了30多元的菜,扫了墙上的码付款。付完款后,卖菜的大姐才告知墙上的付款码不是她的,这个摊位也不是她的。原来,摊位的主人今天没有出摊,她偷偷占用了这个地方。现在钱已入了摊主的账,而她不知道摊主的联系方式。通过微信转账记录,我查到摊主的联系方式。电话打通的那刻,我还在想如何说服对方把钱还给我。可,我刚说明情况,摊主就很干脆地说让我加她微信,退钱给我。如此爽快,没有质疑,也没有质问为何那个卖菜的大姐为什么占她的地方。她的这份善良,让我成为她家菜店的忠实粉丝。
善意具有温情效应。
温情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从事慈善捐赠或其他利他行为时,所获得的精神满足感或内在回报。所以做好事感受最好的是你自己,这件好事能够让你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快乐。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只要你每天记录三件今天令你开心的好事,你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满足度都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这也是温情效应的作用。
善良具有传染性。
如果你被人善待了,你也会更容易善待他人。善良的魔力不仅让给予者和施受者受益,旁观者看到听到也会暖心,进而促进了他的善行,因为善良会传染。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哈扎部落,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原本不太慷慨的人,在看到周围人的分享行为后,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乐意分享。
研究表明,善举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非零和博弈中,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所以在非零和博弈中,因为我们的善举越做越多,这些善举也会促生更多的善举,整个人类的收益会更大。
善良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一些善举而不自知。打开超市大门时,我们会为后面的人扶着门,直到他通过;走在路上,帮助陌生人捡起他掉落的东西;对不如自己幸运的人表示同情等。下面我们看看善良的形式。
如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良不需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善良只需从我们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如我们前面所说,帮人扶个门,捡个东西都可以。
一次开会,一位不认识的女士因低血糖晕倒,她的朋友着急地询问谁有糖,我包里的一块巧克力刚好就成了救命稻草。自此,我经常会在背包里放点糖果或是点心,既方便自己饿时充饥,又可用于救急。
有时我们的善举不一定就是要做一件具体的善事。理解他人的观点也就是善解人意也是一种善良。他人的真诚赞美,在网络上给让你受益的一篇文章点赞,也是一种善良。善良也不一定是对着外人,对家人的微笑和关心也是一种善良。另外,网络刷屏时,我们可以“善良刷屏”,在社交媒体或互联网上主动寻找、分享和传播积极、善良的内容的行为。
善良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并非只关注自己,并不是自私。真正地善待自己是放过自己,是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觉得自己不错。善待自己,不过度苛责自己,不过度要求自己完美。善待自己,保持好奇心、幸福感和乐观精神。善待自己的人可以给自己留出休闲的时光,春来踏青,冬来踏雪。
许多人在做善事会有顾虑,如扶老人担心会被讹诈。但善良不问动机,不必纠结,只管去做正确的事即可。
有一次乘公交车,一位奶奶推着婴儿车和小娃娃一起坐车。下车时,我本能地伸手要帮她抬婴儿车。但老奶奶说:你们先走,我们等最后。我想或许她担心我对孩子不利吧,于是选择松开手先行下车。下车后我回头,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帮忙抬婴儿车,看他们费力的样子,我有点内疚:我刚才不应该那么顾虑的。
英雄不问出处,善良也不必纠结动机,只管去做。从善待自己开始,从善待和帮助身边的人周边的事开始。你的善意会照亮了他人,也为自己的前行路洒满阳光。
摘录文章,善良的七个关键点:这世界比你想象的善良;行善会让人感到幸福;切莫过于纠结动机;社交媒体充满善意;善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理解他人也是善良;任何人都能成为英雄。
作者总结了善良的诀窍,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可以遵循这20条诀窍。
成为“善举观察者”(要多看到别人的善举)。
不要以为孩子既没有思想又自私(孩子是善良的)。
不要被新闻影响心情。(如果最近有一个新闻天天刷屏,你最好控制自己不要去看,这时候要适当叫停)
享受因善待他人而产生的温情效应。
追求实现论幸福和快乐论幸福。(这两者不矛盾,实现论幸福就是我得到了一个东西,我可以幸福;快乐论幸福是过程当中我也很快乐、很幸福)
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谨记善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
尽量让每一种情况比一开始好一些。
唤醒内心深处的“阿蒂克斯”。(阿蒂克斯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主人公之一,他认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人都不坏)
积极提高同理心水平。
不要让善举变成一种待办事项(现在就做,不需要等)。
阅读时,认真阅读。
倾听时,认真倾听。(以上这两条是针对同理心训练提出的)
主动与陌生人交谈。
怀着敬畏之心散步(你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发帖前请三思(这是网上的善良)。
按善良准则关注和取关社交媒体账号。
制订计划,成为英雄。
善待自己。
行善时应忠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