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谈我最喜欢的书。第一时间,我想到的了刘墉的《萤窗小语》。
还记得,我刚接触《萤窗小语》,应该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那时,对生活充满幻想的我,一下课就把自己浸泡在了坐满自习学生的图书馆里读闲书。一个忧郁的下午,我心情不好,独自走到了图书馆最靠角落的一排书架,在黄昏的余晖里无意识的光顾着一排排无人问津的老书。不要觉得奇怪,我喜欢把旧书称作老书,在我心中,有年头的书籍就像部落里的长者一样,历尽千华,令人敬畏。我从中随手拾起一本作者为刘墉的书,它的封面如同被人翻开无数次了,有些卷曲。我喜欢这种感觉,和一群认识亦或不认识的人,翻阅同一页纸的感觉。我找了个位置,静静的阅读着温暖的文字。不得不承认,他的文字具有着一种魔力,让我深深的被吸引。书中的语言像是一个父亲和女儿对话,演绎着长辈的爱,浓郁迷香。书中的排版我也很喜欢,不吝插入了许多的真人照,大多是她女儿在美国生活时的照片。是的,书是为女儿写的,在小故事中讲述人生的哲理。书也像是为我而写的,因为读他的文字,我不禁记起自己也有一个曾经爱和我啰嗦的父亲。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和我说很多人生的道理,那时我会觉得烦。当时,读刘墉,看到他鸡汤一样的文字,完全能够体会到父亲和我对话时,那种恨不得把自己一生所学都传授给我的心情。只可惜,那时的我不懂得珍惜,一副不耐烦的表情往往让父亲很是失望,直到走了弯路,一路跌跌爬爬之后,才体会到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的确,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子女的路,多一些顺道,少一些泥泞。
我的父亲是含蓄的,他给予的爱,不会像我母亲那样温柔细腻,但一样是无价之宝。现在遇到人生的坎时,最想听的依然是父亲的唠叨,只是父亲现在话少了,他只会用简洁的语言,鼓励我要不断成长,不断的进步。想到这,30岁的我眼眶不禁有些湿润。有的时候打动人心的文章并非长篇大论,刘墉的文字像鸡汤一样,我青春期里的每一次感冒就在他的字里行间里被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