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闻捷】
元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谒王文父齐愈于江南。座上得陈季常书报:是月四日,种谔领兵深入,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各饮一巨觥。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廿二,湖北黄冈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今天又是高兴得要喝酒的一天】
今天这首诗,没什么难点。倒是诗序中有一个眼生的字:忭,读biàn,高兴、喜欢的样子。东坡很喜欢用这个字,《喜雨亭记》中就有“农夫相与忭于野”。组词的话有:忭跃(欢喜踊跃)、忭忻(欢喜的样子)、忭幸(喜悦容幸)、忭舞(欢喜得手舞足蹈)。
宋朝重文轻武,但是文臣都有一个武功(文治武功的那个武功,与金庸无关)梦,而且还干得不错,比如范仲淹、辛弃疾,都是上马能治边疆,下马能写文章的。
苏轼也是很想破敌建功的,而且治军还颇有一套。六年前(1075年),苏轼在密州,还手舞足蹈地写过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即使只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念念不忘“西北望,射天狼”。
而1081年,这个差点以为自己要被处死的贬谪之人,在黄冈呆到第二年,似乎毫无芥蒂,又为朝廷对西夏打了一个胜仗而欢喜雀跃,举杯痛饮。
这种心性与襟怀,才是苏轼之所以为苏轼啊。
再说说喝酒用的“觥”。
我们都知道“觥筹交错” (gōng chóu jiāo cuò),指酒杯和酒筹(计算饮酒量的竹片)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
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中就有“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一句,是中学时要全文背诵的。
但“觥”真的是酒杯吗?不一定。
考古界对于它是属于盛酒器还是饮酒器,尚无定论。
《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个觥,应该可以理解为饮酒用的。但是,考古发现的迹象很难支持这种推测。
容庚先生从有的觥附带有斗的情况认为,觥应当是盛酒器,而非饮酒器。觥这种器物虽然发现不多,但一般又大又重,装酒还行,用来饮酒就不好操作了。
总之,苏轼的酒量不行,他说的“各饮一巨觥”,不管这觥是酒坛还是酒杯,他实际喝了多少,都要打一巨折。
【东坡日历】
44岁,是日,在开封,狱中。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廿二。
46岁,是日,在黄冈,闻捷报,种谔领兵破杀西夏六万馀人,获马五千匹。众喜忭唱乐,各饮一巨觥。轼。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廿二,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1岁,是日,在开封,撰《相州赐大辽贺正旦人使却回御筵口宣》。轼。宋哲宗元祐九年(1086)十二月廿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3岁,是日,在开封,撰《就驿赐大辽贺兴龙节使副(金旁沙字)锣等口宣》。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廿二,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7岁,是日,在开封,三荐赵令畤。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十二月廿二,时任兵部尚书兼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