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宗孝武皇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君王。自高帝建立汉朝以来,后来的继位者皆选择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由于黄老之术轻政府,重民生,所以使得汉朝快速走出秦末战火的阴霾,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所以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对道家思想十分推崇。“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然而到了武帝时期,出于对封禅的渴望和对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追求,他选择了重君王的儒家思想来作为治国之策。这种思想一度和高度崇尚黄老之术的窦太后产生了激烈碰撞,为了打击窦太后,汉世宗甚至不惜牺牲赵绾和王臧两位儒家名士。
武帝因重视儒学而重用赵绾王臧
汉武帝继位时,窦老太后尚在人世,由于外戚干政在汉朝十分普遍,所以无论从孝道上还是法理上,汉世宗都接受了祖母权倾朝野的事实:“甲子,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窦氏曰太皇太后。”
然而年轻人的锐气使得汉世宗也对窦太后的许多做法不满,认为后者的思想太过保守,阻碍了自己施展政治抱负,并且一度气得和猛兽搏斗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微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称平阳侯。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驰骛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相聚会,自言鄠杜令。令往,欲谒平阳侯,诸骑欲击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猎者数骑见留,乃示以乘舆物,久之乃得去。时夜出夕还,后赍五日粮,会朝长信官,上大欢乐之。是后,南山下乃知微行数出也,然尚迫于太后,未敢远出。丞相御史知指,乃使右辅都尉徼循长杨以东,右内史发小民共待会所。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诸宫,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乃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吾丘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
客观地说,窦太后绝对不是吕氏那种破坏朝堂秩序的人,她的政治能力远远不如前人,充其量就是一个凭运气得到巨大权力的不安分的老太太。所以,权力成为了她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至于更深层的事物,窦太后并没有掌握到其中的精髓。
换句话说,窦太后虽然权倾朝野,但是她并没有像吕后那样带来像诸吕之乱之类的危害,整个大汉仍然像之前六十年一样高速发展。这种情况也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汉世宗缺乏对窦太后下手的理由,这让他十分郁闷。
好在此时,群臣们上书汉世宗封禅,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提醒,“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汉武帝开始意识到儒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或许会为他治理国家提供巨大的助力,所以随后武帝开始重视学习和推广儒家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治国领域。
当时,赵绾和王臧皆是优秀的儒家人才,有着丰富的学术和广博的名气,因此受到了汉世宗的重用。
王赵两人官至公卿却联手攻击窦太后
王赵两人在景帝时期就已经出任武帝的太子少傅和太子太傅,负责其日常的教导,可谓是两朝元老。当时两人都有了中尉的官职,并非像辕固生那样不懂政事的民间之人。
不过朝堂经验丰富的两人,却做出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已经位列公卿的王赵二人联手上书武帝,请求他之后的政令不必通过窦太后:“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
此事一出,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窦太后乃是黄老之道不折不扣的铁杆支持者,本来就对儒生十分不待见,甚至还出现过儒生辕固生入圈斗猪的荒唐戏,令景帝都不敢多言。“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复罪。”结果现在两个儒生居然敢和自己唱反调,还鼓动孙子弹劾自己,这在法理和感情上都是令窦太后无法承受的。
因此,窦太后爆发了雷霆之怒,将满腔怒火宣泄到了汉世宗的身上。为了安抚窦太后的情绪,汉世宗迅速作出了反应,他不仅罢免了王赵二人的官职,还将他俩下狱且不闻不问,最终使得这两位著名的儒生屈死狱中。“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礼,妇人不豫政事,时帝已自躬省万机;王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五经,因欲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杀之。”
表面上看,两位儒生不畏强权,为祛除外戚干政拼死进谏,尽到了人臣的本分,即使死也可谓是青史留名,光耀万古,然而这件事情的背后却隐藏着很深的阴谋。毕竟这次被罢官的不仅是赵绾和王臧,还有窦婴、田蚡,这两个都是外戚。
武帝在这起事件中充当了何种角色?
如果认为整件事就是赵绾和王臧的个人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赵二人早在景帝时期便成为了武帝的老师。太子的老师和普通人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老师都只会陪伴自己一段时间,当自己脱离了学堂,也就停止接受老师的教育,基本可以和老师说再见了。
就算中华民族有着一日为师一生为父的美德,但是这只停留在感情层面,而并非指的师生要像父子一样生活。
而太子的老师就不一样了,太子的老师即使在其继任帝位后,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作为前朝元老,要在道德上监督皇帝,在权力上扶持皇帝,在人事上提醒皇帝,堪称是皇帝在少年时期组建的最早的政治班底。
像赵绾和王臧,在日常见到汉世宗十分容易,有什么政见都可以私下先沟通而后呈现在公共面前,就比如上书弹劾窦太后这件事,汉世宗一定是知情的。
人都是惜命的,尤其是身居高位手握权力之人,对自身乃至整个宗族的未来都会十分爱护,自然不会以身犯险,所以很大程度上,王赵二人是得到了武帝的授意和承诺,才会用进谏的态度去试探窦太后对于交出权力的态度。
然而意外的是,窦太后对此的反应之激烈,极大地出乎了汉世宗的意料,为了避免和其交恶,汉世宗只能牺牲王赵二人的性命,来平息窦太后的怒火。
在上书事件中,汉武帝表现得极其幼稚和残忍,他既认为自己平日里动作不大的奶奶会容忍自己明目张胆的小动作,又完全不考虑臣子的利益,最终上演了一出舍车保帅的闹剧,平白牺牲掉自己的两位老师,而且还没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然了,也应该理解,汉世宗继位伊始,凭借年轻人的满腔热血渴望创造功业的雄心壮志,由于被窦太后处处掣肘,武帝三天五天可以忍,日子久了必然会疯狂寻求破局之道。奈何窦太后对文景之治为汉朝带来的盛世十分满意,自然对武帝那套儒家治国思想不甚满意,这就是二人矛盾的真正根源。
终窦太后一生,汉世宗都没有拿出解决此事的办法,只有在熬死了窦太后之后,汉世宗才能放开手脚,大胆施政。也就是在窦太后崩逝的第二年,董仲舒就提出了流传千古的《天人三策》,奠定了汉世宗独尊儒术的基础。“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如此看来,赵绾、王臧的死,就更显得悲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