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涯导师团今天开始第一次线上磨课啦。
2位老师,准备了3节课,从早上10点到13点,太有勇气啦!
做为观摩的一员,在认真听老师们讲的内容的同时,也在同时拆解架构和内容做反思,要是我来讲该如何讲?
参加好讲师学习时,18分钟小课时,小六老师带我们拆课时的情景,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在分享一个主题的时候,必备的4个要素,选题、逻辑、内容、呈现。
1 选题。
选题很重要,选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主题,上手快、案例也会丰富一些;选听众面临的痛点,则是更容易抓住对方的注意力,让课程对听众的粘度更高一些。如果这两者可以结合,就可以更好促进课程的吸收了。
2 逻辑。
整个分享的架构,要完整有头有尾,互相关联有呼应,有主次。一个好的逻辑,就象一棵大树,有主干有枝干有叶子。讲的人心里胸有成竹,听的人在听的时候慢慢跟着在心里长出一棵竹子。知道哪些是属于主干是重要部分,哪些是次要了解就好。不仅方便记忆,在遇到需要取舍的时候,也能取精华弃糟粕。
3 内容。
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刚安排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越多越好,实际上对听众来说,过多过散则是记不住,感觉什么都知道什么又都不清楚。倒不如选3个以内的知识点,能讲透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已属难得。专业的知识也尽可能转化成普通人听能懂的语句,让听的人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方法走。
4 呈现。
知识有时候像一块硬骨头,很有用,但常常不好啃,得想一些办法,在课程中穿插互动体验游戏化,让干货变软,方便消化;有时还得加点“糖”,促进消化。
当然了,如果需要PPT课件辅助,最好PPT课件也能做得好看一些,排版得顺眼一些,毕竟现在谁还不是外貌协会的呢。
从这四个方面来对一节课,进行拆解,是不是就方便多了。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好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语气、语调、节奏、案例的设置、知识点的延伸,都是可以消化吸收转化运用到自己课程里的。
当然,我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脑子里想是不行的,还得多多设计课程,多去讲,才能收集到更多有益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