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又到一年腊八节。说到过腊八,大家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吃上一碗香甜软糯的腊八粥。
做腊八粥对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真是易如反掌。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玉米、薏米、红枣、枸杞、莲子、百合、花生以及各种豆类,家中现成的食材,随随便便抓出十几样,挑拣洗净,难煮的用温水先泡上一、半个小时,然后一股脑放进电压力锅,加适量水,按下煮粥键,或者预约上几个小时,一觉睡醒,香甜浓稠的腊八粥就做好啦。
记忆中,母亲为做一碗腊八粥,却要犯难好几天,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要拿出几颗红枣枸杞为惯吃的“豆豆稀饭”增色,真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要早早起床,挑水担柴、生火熬粥真是太痛苦了!然而,打记事起,腊八节这天起床第一件事,总能吃上母亲熬制的八宝粥(不多不少刚好八种食材,虽然会有红萝卜丁、白萝卜丁、藕丁、青莱、红薯、竽头之类混进去充数,但无论何种搭配,熬出来的八宝粥都是我吃过的最佳美食)。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当年朱元璋落难受苦时,正值寒冬,又冷又饿的朱元璋在一个老鼠洞穴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杂粮带回家,母亲将其熬成了一锅粥,因那天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珍馐佳肴尝遍后,竟想念起了那锅杂粮粥,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母亲也曾笑言,她做的八宝粥也是用老鼠洞里刨出来的料做的。我小时候对此是深信不疑的,也曾经专门去掏过几次老鼠洞,虽然最终一无所获。去年我把这些掌故讲给女儿听,被嗤之以鼻曰“老鼠洞里的东西能吃?知道什么是鼠疫吗?”昔日看重的那些美好就这样轰然坍塌了,我内心仍固守着。
所以腊八节无论如何都要熬一锅粥。正取食材时,先生说“咱明早去大兴善寺吃一回粥吧?”想想也是,在大西安生活了这几年,不吃上一回闻名遐迩的大兴善寺腊八粥,还真有点遗憾。
那就去吃吧。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十分走到寺庙。施粥现场四列长队已经排到第二道门外。等待的时间,用手机补习了些腊八节的知识。
古代岁终时,人们总是去猎取野兽,用于祭祖先,敬百神,祈福寿,避灾祸,庆丰收。这种祭祀活动在夏朝被称为“嘉平,周朝则叫“腊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举行腊祭那一天成为“腊日”。南北朝时,腊日被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这就是传说中的腊八节。
腊八节是腊月中最重要的节日,民间一直把它当作春节的序幕。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又渗人宗教内容。相传释迦摩尼成佛以前修苦行,有一天饥饿过度昏厥,被一个牧女用泉水熬粥救活,恢复元气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在腊八这一天得到成佛,因此这一天被佛教成为“佛成道节”,群僧这一天要举行集会诵经,洗净器皿熬粥供奉佛祖。然后发展到这一天煮大量的粥布施给人们,纪念佛祖彻悟得道。
6:23分,施粥开始(为什么是这个点开始,我求证了一番,也没有结果)。见有人端着直径超过25cm的大锅来打粥。能打这么一大锅吗?我好奇地走去前面看。打粥的志愿者低眉善目,只是低头舀粥,打上十下左右放缓一下动作,念句“阿弥陀佛”,见端锅人没有离开的意思,继续舀粥,脸上末见丝毫变化,真是佛门中人,有容乃大!
7:45,吃上热粥的我,跺着冻木了的脚,向先生抱怨“有这工夫,加上布施的钱,多少粥吃不成。”旁边有信客告诉我:我佛慈悲,乐善好施,普度众生,佛门大道是在家吃粥悟不来的。
愿得无上善果,遇种种胜缘。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