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有幸买到一本我称之为“老书”的《明十三陵》该书出版日期比我还大,故以此称。因此,我对明代历史有了一些大纲式的了解,为了方便自己查阅,特将此书做了一份思维导图,自感冥冥之中自有用处,果不其然,在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还需要常常翻阅我的导图笔记,以免混淆概念。
在我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真的只知道万历皇帝是一个于朝政极为怠惰的皇帝,如今我并不这么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如果你看到结果为一样的事,千万遏止自己的“快思维”,不要以同一种思想去批判。”
站在作者拉开的视角里看到了我不曾了解的一幕,既客观也是事实,说是事实是因为作者的叙述事实部分都来自于历史资料的参考之下。客观是因为他批评当时的国情可谓一针见血简明扼要的找出了根本原因,是我敬佩的地方,这也引发了我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思考,我怕封号,在此就闭嘴不谈了。
幸福的时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的唯一治国方针了。也为之幸运的事,如今我们学习自由,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也不致于处在一个缺乏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只凭地方官与士绅耆老的所谓“伦理”就可以草菅人命了,叫人痛心不已。
如作者所言,我们读的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101年才可以通过,我们生命纵长也难过99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
读此书我不断有微观和宏观的交替思维。不沦陷于某一个人的作风与事迹,而是通过其所在环境和其所作所为去洞悉其思想,不存在有批判,本书开篇第一章就讲万历朱翊钧,以种种事迹的发展将可看出万历十五为界限,即1587年,历史上它看起来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是我们的大明帝国业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而后讲了几个当代人物的生平,如张居正,申时行,史海瑞,戚继光,李贽。从微观到人物生平的事迹,再到宏观当时的国情和局限,都由体制庞大的文官集团所操控,而文官集团背后所奉行的,却是扭曲了的伦理道德,不过为了维持不被打乱的平衡。此为痛心之一。
身为天子,某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罢了。一个深居皇宫的人,衣食无忧,怎么能看到那万千子民的贫苦呢?一个张居正的“阴”“阳”就已足够让其不理朝政,心如死灰。他看透了这种斗争的真情实相,知道自己生气都属无效,莫若用“无为”的办法,对付所有的纠缠,万历1588年再看过一次自己的定陵后,三十多年未曾出过紫禁城一步,创造了自古至今的最高纪录。一介天子亦是凡夫,一个人若心里发生了死寂的变化,真的就像把自己活埋了。此乃痛心之二。
历史没有对错,保持敬畏之心是我读史之最低原则。我不禁想起张爱玲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本书值得反复回味,读不懂之处甚多,业已标记,有待考证,最为最后一章作者的大历史观,我还是个小学生,望有待一日,我亦能结合国际历史,有自己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