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晏子曰:“……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1]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縻醢[2],而贾[3]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愿子之必求所湛。婴闻之,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择居所以求士,求士所以辟患也。婴闻汩[4]常移质,习俗移性,不可不慎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
【注释】
[1]湛:浸。
[2]縻醢:縻,在此通糜,碎烂之意。醢(hǎi),古时用肉、鱼等制成的酱。《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醢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粱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瓶中,百日则成矣。”
[3]贾:价值。
[4]汩:扰乱。
【解读】
兰草是一种芳香植物,古代作为佩戴物,士大夫尤其爱重,将其比喻为高尚的“君子”。故《左传》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晏子则举兰草为例,说明若浸渍以不同物质,可改易其性质,或破坏了芬芳,或使其价值更高,借此说明无论居处、交游,都必须谨慎,择善而从。其原因在于“汩常移质,习俗移性”,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唐代孙思邈论养生,强调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其意相同。
【参阅】
《千金要方·养性序》:“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仲长统曰:……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弱,血脉不充,既出胞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强,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