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话多,败也话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用傅群代替李立为荆州刺史(省长),可能新官上任三把火,小烧了一下主簿(秘书长)杨仪,杨仪便叛投关羽。
关羽任命他为功曹(专员),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话,杨仪便对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侃侃而谈。
刘备非常喜欢他,便升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直属兵部主任,将军府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直属部长,王级)。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尚书台总监)刘巴吵架,中央政府审查事情经过之后,研究决定改任杨仪为弘农太守。
【吉米:当时弘农属魏国,即杨仪担任有名无实的太守】
惜仪之才,常恨不平
然而杨仪并不是没有能力,诸葛亮至建兴三年(225年)开始,便让杨仪当参谋。
每次出军,杨仪都能帮诸葛亮制订规划,筹措粮草。诸葛亮委任他做的事情,都不用过多的操心,杨仪都能利索地处理完。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
到了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升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很喜欢杨仪的才干,当时魏延和杨仪常有矛盾,诸葛亮痛惜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也不忍心偏袒其中一方。
居功自傲,祸从口出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随诸葛亮出军,然而诸葛亮病逝。杨仪当时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了反叛的魏延,认为自己功劳第一,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
其实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于是中央研究决定,任命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杨仪只被任命为中军师(虚职)。
因为杨仪出言不逊,大家都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费祎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费祎表面“是是是”,出去之后马上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很快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
然而杨仪到了流放地之后,还继续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捉拿他,最后杨仪不甘这样的命运,选择了自杀。
魏延谋反案是诸葛亮的阴谋?
经常有后人说,魏延和杨仪两败俱伤的局面,是诸葛亮一手策划和促成的,甚至还有说是诸葛亮和刘禅的斗争。
如果要以阴谋论来推断事情的原因和走向,那推理的结果可以无穷多,推理的边界也可以无穷大。
有理性思维的人,应以事实为依据,配合合理的逻辑,进行假设和预判,并时刻准备修正甚至推翻自己的假设。
所以总督建议,不要一上来就想阴谋论,先做一个假设,然后慢慢的整合蒋琬、费祎、魏延的记录,来完善这个假设。
首先,诸葛亮的临病前作的规划,找了长史(秘书长)杨仪、司马(军政委)费祎、护军(中军统帅)姜维,布置了退军的计划。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十·魏延传》
唯一的问题在【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其实这是一个非暴力不抵抗,诸葛亮221年为丞相,假节,230年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
诸葛亮一死,管你诸葛亮安排的杨仪、费祎、姜维,都没有资格指挥有假节BUFF的魏延。诸葛亮安排的是,魏延如果稳重一些,念诸葛亮旧情,就配合诸葛亮的遗策保存蜀国军队。
如果你魏延不给面子,我诸葛亮也安排好了,让姜维作为第二道殿军,掩护杨仪、费祎撤退。没有军粮和后援,魏延也干不成事,只能乖乖回成都。
然而杨仪和魏延的表现都出乎意料。
【吉米:阴谋论就很喜欢说杨仪和魏延的行动都是诸葛亮的意料之中】
过激的魏延
为什么要杨仪领军呢?因为杨仪在这方面最有能力。
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於仪——《三国志·蜀十·杨仪传》
节度(行动规划)是军事行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年吕布祸害友军,就是打乱原本安排好的节度,导致被孙坚击败、华雄被杀。诸葛亮这边安排杨仪领军,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快速撤军,然而魏延过激了。
魏延不给诸葛亮面子,向前来传达指令的费祎说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那么魏延又是哪里来的这么大脸面呢?敬请期待下回——《魏延·飞黄腾达篇》
【夏侯惇:一周之前不是说要写我的吗?中间都插了4个人啦喂(#`O′)】
文章序列 —— [0049][22+B][001]千面堂·三国·蜀·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