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水田是有些陌生的。
诵读《插秧》。
“水田是镜子,
照映着蓝天,
照映着白云,
照映着青山,
照映着绿树。
农夫在插秧,
插在绿树上,
插在青山上,
插在白云上,
插在蓝天上。”
一首非常轻快的小儿歌,第一遍,孩子们便读得很流畅。吟读中,那份韵律,让整个班级的精气神一下子提了起来,从课间休息的状态一下子调整到课堂状态,这便是吟诵的魅力。
我问:“会背了吗?”孩子们一愣,沉默了几秒,没有人敢坚定地说我会。
我笑着说:“没关系,再读一遍,这里可有个小秘密,看谁能最先发现。”
又读了一遍。这一次,最后一个字,字音刚落,就有七八只小手举了起来。专注的孩子,能够边读边思考的孩子,总会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小脑瓜迅速转动。请了一个平时不常开口的孩子,他说:“映照着,映照 着——一直在重复。”我竖起了大拇指,同时纠正到:“准确说,这是反复。”这下子点亮了更多孩子的思维。教室里一半以上的孩子举起了手。“插在,插在——”也是反复。这样的回答在意料之中,我也点头肯定。虽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但起码说明别人在发言的时候,孩子们认真倾听了他人的话,才能举一反三。
“两位同学关注了这首儿歌的句式,使用了反复的句式。你还有什么发现?”
“照映着什么和插在哪里,正好相反了。”有人附和:“对的,正好反了——”
我板书在黑板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这组词非常好记,我们齐读了一下。而记住了后面的顺序正好与之相反,借助两个照映着——插在——两个句式,这首诗便很快能记住。
我问:“现在你能背下来吗?”“能!”这次回答的声音响遏行云!
两遍朗读,孩子们背出了这首诗。经过一年的《日有所诵》,一部分孩子就是练就了读完即诵的能力。
还有什么能比作镜子?“圆圆的月亮”“池塘”“湖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暑假里背诵的一首诗,没想到此刻正好应景得上,大多数同学能跟在后面,吟出诗句。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镜子?“把平静无风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而湖中央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虽然是苏教版五年级时学习的古诗,但现在在二年级遇到,稍加点拨,借助黑板上的简笔画,孩子们还是很快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喜欢这样的不期而遇,也很高兴孩子们假期里是真正地去背诵了。
晚上回来写这篇文字,想搜索几张水田的照片,看到网上很多仿写——是的,今天的吟诵点拨 ,我没有想到的是拓展一下,水田,还会照映着什么?农夫的秧苗又会插在什么上面呢?
周一去和孩子们“头脑风暴”下吧。
记录:昨天绘本阅读《花婆婆》,今日绘本回去《小魔怪要上学》,“做一件让世界更美的事"希望这句话也像一粒花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而小魔怪去上学,最后留下悬念 :小魔怪邀请朋友到家里来,他的爸妈会吃掉这些孩子们吗?让孩子迅速排队,答案在整好队后公布。很多孩子自言自语到,一定不会吃的,一定不会。是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够顺着 故事的脉络揣测到结局,而为什么不会吃呢? 因为——阅读,阅读能改变一个人,阅读能改变世界。这是一个小孩教会大人阅读的故事,希望不爱读书的大人能多一些时间陪孩子读书,也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家庭的另一份温馨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