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有一种“命中注定”,叫强迫性重复
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时常有重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即使它们一次又一次地让你走上痛苦的道路,或是产生不好的结果?
也许你会将这些思维和行为视为一种瘾,不管它们是什么,关键是这些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种强迫性需求。这种行为方式被称为“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
“强迫性重复是潜意识中一种固有的、原始的的倾向,它促使个人不断重复某些行为,尤其是最痛苦或最具破坏性的行为。”
当我们处于压力之下时,往往变得焦虑不堪,很容易回归到那些熟悉的模式中,因为这样熟悉的模式本身能带给我们确定感。即便这样的模式是一个不好的选择,最后产生的行为非常具有破坏性,甚至会使我们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有一位来访者带着哽咽的声音说到,自己刚刚分手,周围也没什么聊得来的朋友,每天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特别是到了晚上,孤独感死死地包裹着自己,弥漫在四周,如影随形。还没等我开口回应,她便突然换了一种态度说道:“其实对我来说也没什么,这样的状态只是一时而已。我本来对任何关系都不抱有期望,我会随时做好离开一个人的准备。”
做好离开的准备,甚至主动离开,都是她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对关系的应对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带给她控制感和安全感。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底线就是让自己的生活不失控,只要局面不失控,那就不会影响到自己,仿佛自己就能若无其事的活下去。
一个人生活确实能给自己提供极大的确定感,但是确定感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值得我们一起思考。我们有时候为了控制感,就抓着以往对事物的应对方式不放手,一次又一次的做相同的事情。
采用这样我们自己熟悉的一套应对方式,反过来其实会塑造我们的生活。
当你再遇到一个很不错的伴侣,可能因为一点小的矛盾变会激起你的应对模式,让你焦虑不安,准备再次分开。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重复,除了一点点磨掉了自己的耐心,更可能会让你怀疑自我,陷入无助的境地,并且离自己真正想要的越来越远。
很多人以为离开一段关系或者一个人就是一种救赎,其实不然。许多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离开”对于一些处于不稳定或创伤性关系中的人来说不是一种选择。根据精神病学家和研究员 Bessel van der Kolk 的说法,“许多受到创伤的人似乎是强迫性地将自己置于与原始创伤有关的情境中,这些行为的背后,重演很少有意识地被理解为与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1. 创伤与强迫性重复
有些人之前经历过创伤或不理想的关系,他们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受害者的境地。在“受害者”视角下,他们往往觉得这些无法改变的过往就是自己的命运了。
根据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埃尔·雅内的研究,那些经历了创伤的人,仿佛自己的成长被停滞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在某一刻停了下来,自己也无法在去吸收新的东西来拓展自己的人格了。自己的体内总有一个比实际年龄小的一部分,无法用语言表达。
弗洛伊德也提出,如果没有能够整合好创伤,那些被压抑了下去的东西“注定”会变成“当下的经历”,一次次重演。
但是过往终究是过往,只有承认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并在之后的关系中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不要让这些伤害再影响到未来的关系以及决定,才是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有些人会说,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就是无法做到。
2. 强迫性重复为什么改变很难?
(1)人类习惯在熟悉和可预测的事物中寻求确定感
重复原则指出,不断地重复一个行为,会让人更熟悉,更有掌控感,换句话说,做同样的事情越多,就会感觉就越得心应手。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破既定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2) 潜意识有着改写历史的愿望
一次次陷在过去的情境和模式中,我们仿佛可以重新回到过去,重新改写历史,改变结果,从而掌握那些我们以前无法控制的东西。
人们希望重新创造过去来源于一种改变原始结果的无意识愿望。
例如,如果你和一个疏远型的父亲一起生活长大,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成年后会被疏远型的伙伴所吸引。就像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会给自己施加压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更好的适应这样的父亲,你渴望把这种不好的关系变成一种好的关系,所以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处于被虐待者的境地时,你也不会反抗。不仅不会反抗,反而觉得施虐的伴侣是没有责任的。
(3) 自己拥有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是指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是婴儿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自己只要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重现我们过去的场景,希望这一次我们能把它做好。如果我们表现得更好或做出一些其他的改变,那么我们的伴侣、亲人、朋友将不再离开和虐待我们。在潜意识里,我们相信自己在生活中是无所不能的,我们有能力满足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和想象,从而获得他们的爱与接纳,所以我们会一次次重演过去,希望这次能获得不同的结果。当然,结果是不可能通过想象来改变的,所以你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处理原来的情感创伤,反而会继续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伤害。
(4)对创伤的成瘾(addiction to trauma)
在潜意识中,我们已经内化了自己本来就应该受到虐待的固定思维。重演是不断使我们(有意或无意)寻求他人的心理或情感虐待。精神病学家Bessel van der Kolk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创伤的成瘾”。
强迫性地重复创伤可能会提供一种暂时的掌控感甚至愉悦感(但最终会导致长期的无助感和糟糕的失控感)。
(5)害怕改变本身
人们害怕变化本身,即使这个改变是有必要的。不改变也许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解脱或是其他的积极情绪,但在我们熟悉的领域之中至少我们会觉得安全,冒险进入未知的领域会让我们焦虑不堪,无法忍受。
(6)无法开展新生活
还有些人把生活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疗愈创伤,以至于他们无法发展其他有意义的生活。这种状态常常导致他们难以创造后续的经历,就好像他们自己停留在了某个时刻(通常是在创伤发生的年龄),无法向前。
3. 简述如何治疗强迫性重复
一个人所经历创伤的程度会影响治疗的过程和速度,然而,获得对当前生活的控制,而不是在行为、情绪或身体状态上重复创伤,是咨询的主要目标。
面对强迫性重复需要先看清楚自己面对这些创伤和关系的应对机制,正是这些应对机制产生了消极的后果。所以,必须用更健康的应对机制来取而代之,停止旧的模式。
建立安全的咨访关系是关键,来访者可以在其中探索童年经历及其对当前生活的影响。这种关系提供了一种安全的依恋,可以缓解社会孤立和不健康的重复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 (CBT)、辩证行为疗法 (DBT) 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REBT) 是重塑不健康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有效方式。关注认知扭曲、消极的自我对话和核心信念,并用更健康、更现实的想法取代这些想法是至关重要的。
对创伤敏感的人难以准确观察时间,并且经常认为糟糕的情况或感觉会永远持续下去。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学习如何专注在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并认识到事情会如何变化,而不是逃避现实或用酒精在麻痹自己。
此外,平静状态以及身心合一调节也是有益于对强迫性重复的改善。可以通过深呼吸、积极的想象、基于正念的练习和瑜伽来获得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感,专注于当下,有助于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反应并使大脑平静下来。
虽然治愈之旅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帮助是可用的,情感健康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