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学区房,由于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为了给孩子争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宁可挤破头,办贷款也要给孩子买上一套有好学区的房子,让他们拥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
其实面对家长的一片好意,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但是比起看到这些孩子的飞黄腾达,我看到的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并没有达到他们父母预期的层次,甚至于玩物丧志,游手好闲,最终荒废了学业。
由此现象,我大胆地认为大部分的家长缺乏对“优质教育”的正确认知,我以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意识上的教育,而非纯学术和纯填鸭式教育。
进入了一个好学校,就意味着面对更多比自身优秀很多的学生,他们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其他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这些长处是其日积月累的结果,绝非是一张不动产证明就可以轻松获取的,相比之下,一部分同学就成了所谓的“凤尾”,短期的努力不见成效,甚至名次下滑,很容易挫伤一个刚刚步入校园的孩子的心,致使其在学习上的投入愈发减少,久而久之后果可想而知。
就以本人为例,我在初中阶段因为前两年的努力付出,在初三分班时被分入全校最好的强化班,在那个班级,前十名几乎无法撼动,因为我们班内的前十名,多半也是年纪上的前十名,而老师的授课速度,授课内容自然也就会比其他班级更快而且深奥,起初的我不以为然,认为宁为凤尾,也比做鸡头强些,可直到后来,我发现自己总处在这种不上不下的位次,自己的学习热情也慢慢褪去,以至于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仍然昏昏沉沉,缺乏斗志,险些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重点高中。
我还记得我在某一节物理课上被老师指着鼻子骂,说我是男生中的“异类”理科没啥本事,回回靠文科死撑着,现在每每回忆起那副场景,老师的愤怒,同学的冷漠,总让我心酸又无奈。
到了高中,我并没有被分入强化班,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上高一的时候,我还没有从那种状态中走出来依然是随意地学习,到了高二,选科结束后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班级,而排名也从中游到了班级的十几名,那时候的我已经放下了补课的“拐杖”,周末全靠自觉,那时的我面对着现实,心中略过了一丝希望,我开始一点点努力,名次也由十几名进入了前十名,直到后来,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进班后成绩一直在进步的同学。”其实直到那时我的理科成绩依然不算拔尖,但就因为这句话,我一直努力到高中毕业,从前十到前五到前三甚至偶尔的第一名,回头看来,我并不骄傲,因为在我心里我认为我还可以更好,去迎接更光辉的战绩,这就是“鸡头”的魅力!
所以请别看不起“鸡头”,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成为“凤头”。
作者注: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绝不以偏概全,如有冒犯,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