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弱瘦小女人,其身高不到一米五,她用柔弱肩膀撑起一个家,坚强面对生活磨难,年纪轻轻成了“顶梁柱”今天记者面对面采访记录一位在餐饮界“赫赫有名”成功女性,杨正玲大师。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境内空气宜人,河道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金钱河支流,主要河流马滩河横贯中部,相传有人见一神马入潭饮水而得名。潭早淤漫,名改马滩。1981年4月1日晴天霹雳,天降祥瑞。光芒万丈如太阳般出现在马滩街道上空,全村人被这罕见的景象惊呆了,一位姓杨木匠,中年男子急冲冲飞奔家中,随着婴儿一声哭泣声,杨家二姑娘出生了,取名杨正玲。
杨正玲兄妹三人,全家五口人靠父母种地养活,加之父亲是“木匠”平时帮人盖盖房,做个家具,争个毛二八分,不够家人开销糊口,家里微薄经济收入来源,生活十分拮据。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小懂事的她为了帮家里摆脱困境,坚持每天替父母干农活,让父亲到离家很远的乡镇做家具来补贴家用。平日里杨正玲和姐姐放牛、割草、喂猪、背柴,几乎家里的农活样样做过来。突然一个夜晚、他的父亲从外地做工回来了,从破旧的衣服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布包递给妈妈,妈妈打开布包,里面是父亲辛苦做工3个月才赚回来284元钱。杨正玲看到了妈妈眼里转动的泪珠,这个数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年,正赶上房子瓦片长年漏水,父亲正准备将这些钱用来修补家里的房子,可是,家里已经“断油”几天了,三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家人还等着这笔钱买油生活过日子,这一切,懂事的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那个年代,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守旧,姐姐是长女,但没有上过一天学,父母把所有希望全寄托到哥哥身上,杨正玲三四岁时,姐姐病故,七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如苦供她上完初中后便缀学在家,家里没有多余的收入,他想了几天,决定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1998年初秋的一天早上,天刚亮,山头上的晨雾还没散去,同龄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此前县城都没去过的她只身一人坐上了开往西安的班车。一路迷茫又一路憧憬,杨正玲决定一定要在大城市里闯出一片天地来,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中现状。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班车抵达目的地西安汽车客运站。还在睡梦中的她被班车司机叫醒了,下车后又不知道该去哪里,在西安举目无亲的她提着行李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着,见到写有招工的店面就去问,店家觉得她太小了都没有聘用她,不知不觉天快黑了,肚子也饿了,实在忍不住饿就在包子铺买了两个馒头就着店家门口的自来水将馒头吞下。天越来越黑,身处这个陌生的城市,不免有些心慌了,住旅馆是不可能的,身上也就不到十元钱了,走到西安火车站立交桥下,他决定就在桥底下僻静处将就一晚。车履劳顿的她全然顾不得蚊虫叮咬,一觉睡到大天亮。天亮后,又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找工作,再找不到工作恐怕连三角钱的馒头都吃不起了,一个人走呀走,从西安解放路走到康复路。这时她看到酒店招聘服务员,就进去应聘,负责人简单地了解了一下她的基本情况后决定收下这个刚从农村来的小姑娘。刚开始工作时,老板给出每月150元包吃住的工资,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不再每天为吃饭睡觉发愁了。杨正玲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每天脏活累活抢着干,这工作也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只要勤快认真点就能将工作干好,由于她的不怕苦、不怕累、踏实肯干的精神,她才干了一个多星期被经理看中,将他调入前台干收银工作。到新的工作岗位杨正玲依然兢兢业业,踏实勤快,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工作,虽然挣的钱不多,但每个月都把自己工资寄回家中,因为家中哥哥还在上学,平时也需要开销。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干了一年多,一个惊天避雷扑面而来,父亲患急病去逝了,给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给我思想的包袱又加重了,决定必须要学会一技之长来维持现状。我就去找酒店总经理谈,看是否可以把我调动进厨房工作,在我的苦苦哀求中经理答应让我去面点房当勤杂工。为了学习面点,每天都是最早一个去上班,最晚一个离开,这些都被厨师长和面点师傅看在眼里,在我不懂的地方给我细心的指导,让我多练。
2003年,22岁的杨正玲经人介绍认识了同镇的小伙子,胡建平。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生育两个儿子,小儿出生的第二年,杨正玲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勤快乐观的杨正玲,总是抢着做重活、脏活,把一家老小六口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命运真会捉弄人,原本想着体质弱的杨正玲,和自己老公一起撑起家庭的大伞,可是老公在下班回家时出车祸造成小腿严重性骨折,欠亲戚朋友家外债几万元。在家整整休息一年多,而且自己的婆婆也患上了胃癌,家里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这样家里的重担落在了杨正玲的肩上。面对老人天天需要用药,孩子在校的学费和生活费,家里的柴米油盐,人情门户等开支,让这个没有稳定收入一贫如洗的家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还清债务,杨正玲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县城开起了小面馆,生意还算可以,生意基本稳定,可是还未还完债务,老公又一次上班时右手绞进了和面机,当时只剩下手背上那块皮连在一起,其它的全部断开了,情景简直是惨不忍赌,在医院杨正玲,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地跪地求医生一定要治好他的手,手术持续了七八个小时,我以为这下放心了,可是术后第二天医生却告诉杨正玲,她老公的手在一星期之内如果有异常情况发生,就需要截肢,顿时杨正玲觉得天晕地转不知所措了,在病房患难房友们的劝说下,杨正玲只有再次选择坚强。
为丈夫喂药喂饭、洗洗涮涮、捶背按摩剪指甲,每天坚持搀扶着丈夫锻炼肢体,她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且,婆婆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一个儿子上初中,一个儿子上小学,家里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沉重。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并没有摧垮这位坚强女人的意志。
说到此刻,杨正玲双眼饱含着泪花,也许老天爷在同情着这一家,虽然杨正玲老公那只手没被截肢,但康复不是活动自如,现在还是弯曲不直,生活中只能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家里六口人都挤在两间不足七十平米的土坯房里,搞得亲戚朋友来了只能坐在院里说说话,孩子都不好意思领同学来家里做客,让我这个为人妻,为人母的实在感到很惭愧,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杨正玲经常躲在角落里痛哭。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日子还得过,她擦干了眼泪,坚强面对。
自此,庄稼地里的农活和繁重的家务活全部落在杨正玲的肩上,每天清晨六点,她便早早起床,从早到晚一刻也不闲着。虽然娘家不远,但杨正玲很少有时间回娘家。杨正玲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不仅没有一丁点儿怨言,别人也看不到她有过气馁和沮丧。“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杨正玲说由于其丈夫从小没念过几年书,性格暴躁,恶习不少,心眼小。偶尔还要挨家暴,当时朋友朋友劝她离开这个家庭,但是她看看两个活泼可爱儿子时,她一次次选择了竖持与退让。
杨正玲由于生活所迫,鼓起勇气,又一次走向烹饪生涯之路,然而刚进后厨时,杨正玲从基本功操练,相当枯燥。当时的烹饪专业还不像现在这样细分出西餐、西点等分支,而是一般的烹饪、面点等都要学。最初的半年内,杨正玲苦苦操练的基本功主要是刀工和面点。
刀工怎样才能练好?唯手熟尔。土豆丝、姜丝、豆腐丝,一样样切起来,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驾轻就熟,是无数次案头上的苦练,直到握着刀柄的虎口生疼才罢手。与刀工一样需要练习的,还有和面、揉面、制皮,揉面是力气活,和面则需要把握面粉和水分的配比,都需要从一次次实践中获取经验。
基本功差不多练了半年,杨正玲比一般的学徒更勤奋一点。别人练的时候,她在练;别人玩的时候她还在练。从最开始对烹饪的一窍不通,到基本功练成后自己能在单位做出像模像样的成品食物,他开始真正对烹饪感兴趣,并开始走上手、脑并用的创作之路之路。
与已经驾轻就熟的面点技艺相比,杨正玲并不算健谈,要她说说自己在厨艺上的得意之作,他三言两语就概括完了。但当她翻开手机展示自己曾经的作品,记者却发现她的手机相册里十之七八都是各类美食图片——除了保留一些自己作品的的图片,她还不时上网看看别人的创新菜品,喜欢的就存到手机里随时翻看、琢磨,已经成了习惯。
让杨正玲比较满意的,是去年她在恒达苑国际大酒店,制作的荷花酥,以层次分明的起酥做成六瓣荷花,花心放上精制的莲蓉馅,是小小的荷花酥;大麦若叶粉染成的绿色糯米皮,包上甜甜的枣泥馅,再用夹子在糯米皮上夹上花纹,还有绿豆糕、莲藕酥、天鹅酥,这一创新作品推出后,令不少见惯西式蛋糕、饼干、咖啡组合下午茶的食客眼前一亮,很快供不应求。食客们需要提前2天预约才能吃上这款中式点心,事实上,除了体现创意,这套下午茶中最能体现手上功夫的,其实是莲藕酥和天鹅酥,它们都属于中国江南特色点心——中式起酥。提起中式起酥,资深食客可能会垂涎欲滴,它是工艺最复杂的面点,也被认为是食品里中国文化与形象的代表之一。而杨正玲的拿手好戏,就是能让起酥成品呈现出薄如蝉翼的层次,纹理清晰、入口酥脆。
莲藕酥,但要做好中式起酥,没有大半年时间根本学不会。用水、油、面、包油酥等和成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再经过多次折叠形成层次,然后包捏成形。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非常关键,手温过高,面团里面的猪油会熔化,造成混酥;温度过低,猪油又会变硬,造成面团干硬。在炸制起酥的过程中,不同的造型也对应着不同的油温。总之,制作中式起酥,手上动作必须轻、快、稳,是真正的技术活。
一般中式面点里的包子,杨正玲更是手到擒来。她经手的手工包子,收口处的褶皱花纹都是18道,并且能让每只包子的花纹几乎一模一样,如此堪比机器般精确的手艺,足以证明她出神入化的基本功。杨正玲说,这不算什么,参加比赛的时候,包子的褶皱必须是32道,而且还有时间和工作量的规定,已经习惯了。杨正玲说比如:葱油饼,必定是用小香葱、猪板油,先煎后烘,成品颜色黄亮、外脆里酥。鲜肉锅贴,也是杨正玲的拿手好戏。选料要好自不必说,她手下出炉的鲜肉锅贴成品底面金黄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咬一口满嘴留香,令食客赞不绝口。
在杨正玲看来,这些地方特色小食已经超越了点心本身的意义,而是上海这座城市味道的回忆。用一个人的记忆,唤起一代人共同的美食记忆,对于如今市面上不断出现的各种“网红”食品,杨正玲说自己也会关注,了解这些新生事物有什么过人之处。虽然已经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她仍然说厨师这一行“竞争很激烈”,只有三板斧不行,还得不断求新求变。现在,厨艺对她来说不只是手上功夫,很多时候还是艺术创作。所以,除了烹饪的书,他闲暇时也会看看一些美术书,试图找到一些创作灵感。
杨正玲是一位职场上杰出巾帼,在烹饪生涯中先后获得,国家级西式面点高级技师,国家高级面点师,中国烘焙大师,国家烘焙界高级考评员,中餐烹饪世界锦标赛专业组总决赛面点冠军、中国技能大赛西式烹调亚军、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面点特金奖、第六届中华厨艺绝技争霸赛,“莲花包”项目特金奖、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面点金奖等,中国烹饪大师,陕西省烹饪大师,中国烘焙师俱乐部陕西分会秘书长……
采访这位杨正玲大师即将尾声,然而对于女性,特别是这些杰出女精英,一面是工作的一丝不苟,一面是家庭的照料,在两者的均衡问题上,常常令她们感到困扰,甚至不得不做出细微的取舍。她们既是职场女强人,更是家人的骄傲。杨正玲这些杰出的女精英用柔美和坚定谱写了一曲曲温婉的赞歌,祝愿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