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汉代碑铭刻石7,顺序如下:《裴岑纪功碑》《孙仲隐墓志》《苏马湾界域刻石》《莱子侯刻石》《张山子残碑》《段仲孟墓门题刻》《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裴岑纪功碑》刻于东汉永和二年(137),记述东汉永和二年敦煌太守裴岑带领三千郡兵击败匈奴呼衍王一事。该碑原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台村,立于湖畔,人称“镇海碑”。后战火中焚损,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裴岑纪功碑》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孙仲隐墓志》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该刻石于1982年秋在高密市井沟镇住王庄村东一场院屋墙上发现。该墓志字体或扁或长,大小不一,粗细不均,间距不等,造成错落美感。此刻石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墓志之一,对研究汉代葬制、汉字变化,及书法渊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马湾界域刻石》刻于新莽始建国四年(12年),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连岛北面苏马湾海滨浴场生物园区,该刻石是中国考古已发现较为完整、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唯一的汉代界域刻石。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16年)二月,内容:“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系当年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族人储之良为特使,召集百余人,举办封田祭祀活动,为告诫子孙而刻石。
碑石在山间沉寂1700多年,至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王仲磊发现,后由孟子第七十代孙孟广均收藏,一直存放孟府,直至2002年落户山东邹城博物馆。
《张山子残碑》,全称《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亦称《伯兴妻残碑》,东汉孝灵帝熹平三年(174年)立,1980年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官牧村出土,现藏山东枣庄市博物馆。
释文:熹平三年五月癸酉朔廿四日丙□阵翱佐力逸盖闻立天之道霜降是以绵驹左高唐而齐右善謌杞梁伯兴妻陉秉降塞渊终温惠和吕□幸早殁丧失元身年趄知命苗胤不□
东汉《段仲孟墓门题刻》于东汉永建3年(128)刻立。2002年成都新都区三河镇廖家坡出土。其书法以篆入隶,古朴飘逸,柔和多韵。框外右侧文字"段仲孟年八十一以永和三年八月物故",为十年后补刻,较纤弱,逊正文。此碑早于《石门颂》20年。何应輝先生认为此碑与石门颂风格相近。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是西汉宣帝时期的青铜器物上的铭文,熏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铭文为“阳泉使者舍熏庐有般及盖,并重四斤,五年六安十三年正月乙未内史属贤造。雒阳付守长则、丞善、掾胜、傅舍啬夫兑。”它见证了汉代青铜器铭文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