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30
卷三·经脉第十
9/23
原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肾经足少阴之脉,与膀胱经之井穴至阴穴相接,起始于足小趾之下,斜行至足底前半掌之最凹陷处——足底前半掌之涌泉穴。
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自足内踝侧的舟骨粗隆下凹陷处的然谷穴而出,上到内踝以下足跟部,在此包绕一圈,经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
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上行到内踝面后方的内踝上方区域,经复溜穴、交信穴、三阴交穴,上行到筑宾穴,进入内踝侧小腿肚,再自腘窝横纹内侧端头处的阴谷穴而出,继续沿大腿部内侧后缘上行,左右两支皆进入督脉在尾椎骨处的长强穴,贯入脊椎,又在横平于腹前任脉关元穴、中极穴之间的位置,再分为左右两支出于脊椎外两旁之前,上行,经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四满穴、中注穴,在横平与任脉神阙穴的两侧——即左右两肓俞穴处,将本经气血归属于肾脏,又下行经过神阙穴,在关元穴与中极穴之间,络通膀胱腑。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在腹腔内有一条直行经脉:从肓俞穴与肾脏相连属处上行,经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贯通肝脏,继续上循至幽门穴,上穿横膈膜,经步廊穴进入肺脏,又循经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并入人迎穴以抵达喉咙,上挟舌根之左右两旁。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本经在体腔之内有一条支脉,从长强穴贯穿脊椎内里,上自肺脏出来,经连通肺脏与心脏的心系管道(血管、淋巴管、神经支),下络心脏之心包膜,在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并经心系散注于胸膜。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如有外邪侵入本经,则自轻至重,会有如下病候:虽觉饥饿却不思饮食;因肾虽阴脏,但有元阳在其中,肾属水,元阳为火,水中有火,火生土,脾属土,故肾阳为脾胃之母。水病则元阳居之不安,故肾阴病则肾阳衰,肾阳衰则脾胃困,脾胃困则不能消食,故虽饥饿却不思饮食。
面如漆柴,
面色如黑色的干柴,黑而无华;肾属水,水色黑,故肾病则阴邪之色见于面,故面色黑如漆。又因肾藏精,肾病则精衰,精衰则面色枯如干柴。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咳吐带血、喘息有声;因唾为肾之液,肾主管血液之过滤,肾病则滤过功能不利,足少阴肾经又入肺,肺金又为肾水之母,肾病则累及肺母,肾之病邪欲经肺咳出,则咳唾带血;又因虽咳唾而不能自喉中尽出肾之病邪,故呼吸有声如喘。
坐而欲起,
一坐下就想起身;因阴主静,肾病则阴虚,阴虚则水涸,水涸则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上亢,故躁动不静。
目䀮䀮如无所见,
起坐时,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因肾经贯肝,肝脉通目,少阴肾经受病,故从坐而起时,肾气虚而不能紧随双目上引,一时,目精气散,故起身则视物模糊;又因眼目之视觉功能在于瞳仁,瞳仁为骨之精,肾主骨,故肾病则瞳仁视力下降,起坐时则更甚。
心如悬,
心脏早搏、节律紊乱,如同心脏无处安置般慌乱,又有如同糖尿病人饥饿时出现的低血糖症状;因肾病,则肾水不能济心火,即心肾不交,引起心功能紊乱,故早搏,感觉心慌如悬;
若饥状,
时时感觉饥饿;又因肾病则阴虚,阴虚则内热无制,内热无制,则脾土过度镇克肾水,体现为脾胃功能亢进、消谷善饥,即因消化过快而时常感觉饥饿。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肾在情志主恐,肾病则肾气虚怯不足,肾气不足则易生恐惧,故易心惊胆战,就像被人追捕一样。
是为骨厥。
以上这些病症,为骨厥病。因肾主骨,肾经病邪必然导致骨精流失、逆泄,厥逆在骨,故称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
当外邪侵犯本经,主要会发作为肾脏的疾病。
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会有口热、舌干、咽肿、气上逆、喉咙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疼痛的症状;这是因为足少阴肾经有分支循喉咙、挟舌本、上膈入肺、出肺下心之故。
黄疸,
黄疸;因肾经贯肝,肾为水,肝属木,水生木,肾气虚则不利生肝木,故肝气不足,肝与胆相表里,肝属阴,胆属阳,阴虚则阳实,胆阳实则胆红素代谢紊乱,肝主血,胆功能紊乱则肝主血不利,故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即黄疸。
肠澼,
痢疾;肾开窍于二阴,故肾病则二便不利,又因大肠属金,金生水,肾水有病必累及金母大肠,故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减弱,故体现为痢疾。
脊、股内后廉痛,
脊椎及大腿内侧之后缘疼痛;因足少阴肾经有分支纵贯脊椎内部,并其主支循行大腿内侧之后缘,故肾经有病,则易沿其循行线路发作。
痿厥嗜卧,
足部痿软逆冷,好躺卧,足底心发热且痛。这是因为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底、沿足内侧上胫部之故,肾经所过之处,皆易发病,发作于足部则双足痿弱、逆冷,站立则气虚不能上循;又因肾阴虚则肾水不足、津液不通,不利生木,筋属木,肾虚则筋松,筋松则双足无力,故好躺卧。
足下热而痛。
足底心发热且疼痛。肾病则肾阴虚,肾阴虚则阴液不足,阴液不足则难以到达身体最远端的足心,故足心发热;且足底有连接心脏的穴位,肾阴虚则心火旺,心火旺则足底热;足心发热严重时,就会有痛感;又,肾阴虚则骨精不足,骨精不足则易感风湿,风湿痹痛发于足底,亦能造成足底热而痛;肾水不足则脾土克水之需减少,脾土则过盛,脾统血,脾土过盛则统血过度,导致自身免疫亢进,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组织,也易引起炎症,即风湿病,湿邪起于足底,炎症引起发热疼痛,故足底热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足少阴肾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使用灸法以后,应多吃新鲜肉类以加强营养,宽松腰带、披散头发、手拄结实的拐杖、足穿分量重的鞋子,缓缓散步,以使气血通畅。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所谓邪气过盛,即寸口处脉搏的跳动,比人迎处脉搏跳动大两倍;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寸口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人迎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12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9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