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正义精讲162

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62

卷四·经筋第十三

5/13


原文: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

名曰仲(“仲”当为“孟”——译者注)秋痹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足少阴肾经气血所灌溉的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起始于足小趾下方骨骼,斜入足前掌之中心涌泉穴,又斜向足内踝侧,上附到足内侧边缘的然骨穴处骨骼,在足太阴脾经之经筋下方,与足太阴之经筋并行,斜行至内踝骨下方,联附于足跟骨上,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筋相会合,自足跟内侧上行,联附于膝部内辅骨(股骨内侧下端之上髁至胫骨内侧上端之下髁)之下,再与足太阴之经筋并行,沿大腿内侧而上至横骨穴处,与足太阴、足厥阴、足阳明之经筋相合,共同联附于阴器,皆为硬筋;再从阴器内出发上行,由子宫上系肾间,与冲脉相并,自体内沿脊柱、挟脊两旁之膂肉上行至项(后颈)部,联附于脑后之枕骨,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筋相合,向脑内联附脑髓(髓海)。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

该经筋若发生病变,有如下证候:足底抽筋;该经筋所经过、所联附之处,都疼痛抽筋。

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发作于该经筋的病证,主要有癫痫(在小儿称作痫,成人多称癫)证、拘挛症、抽紧及反张程度比拘挛症更剧烈的痉挛证,等;若病位偏重于该经筋在外背侧、与足太阳之经筋相合的部分,则人体不能前俯,若病位偏重于内(胸腹)侧、该经筋在体内沿脊挟膂上项的部分,则人体不能后仰;所以说:该经筋阳分(外背侧)发病时,人体腰向后折而不能向前弯俯;该经筋阴分(胸腹侧)发病时,人体不能后仰伸腰。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行针治疗时,当采用火针,并配以快进快出的劫刺法,不用迎随手法,次数不拘,以患者感觉病势减弱为准;穴位亦不定,以当下具体痛点为行针取刺点位,这是因为韧带、肌腱及筋膜上,没有孔穴或孔道,病邪入侵后无法上下游移,所以痛点正是病邪入侵所在之处。

在内者熨引饮药。

病位在该经筋体内部分的,还需用药物熨贴于痛处,按摩导引以舒筋,饮服汤药以养血。

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

若该经筋抽搐过度而导致反折纠扭,抽筋频次日渐增多、抽筋程度日渐剧烈的,说明阴亏至极,往往是无法治疗的必死之证。

名曰仲(“仲”当为“孟”——译者注)秋痹也。

发作于足少阴肾经气血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疾病,既与农历七月之气相应,又为由风、寒、湿三气所生之痹病,故名“孟秋痹”。在针刺深浅及留针时长上,理应按孟秋时节所对应的人体阳气深度、痹病所对应的留针时长,进行操作。

~~~~~~~~~~

老黄历择吉,2024.6.12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1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3


推荐:猴子森林1~121(灵枢经正义精讲1~520)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