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61
卷四·经筋第十三
4/13
原文: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下”当作“上”——译者注)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命曰孟(“孟”当为“仲”——译者注)秋痹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
足太阴脾经气血所灌溉的经筋(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起始于足大趾端头之内踝侧骨骼,隐白穴处,沿足内侧缘上行,联附于内踝骨,商丘穴附近;
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
该经筋的直行主支,联附于膝部之内辅骨(自股骨内侧下端之上髁至胫骨内侧上端之下髁),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经箕门穴一线,联附于髀骨关节,上到横骨穴两旁,与足厥阴肝经所灌溉之经筋,会合于冲们穴处,再横绕曲骨穴,与足少阳及足阳明之经筋相并,共聚于阴器,皆为硬筋;再自阴器沿着腹内上行,与手少阴之经筋一起,联附于脐;继续循腹里上行,经大横穴、腹哀穴一线,联附于肋骨,自肋骨部散行为柔细之筋上行,散布于胸中胸乡穴、大包穴区域;
其内者,著于脊。
上述经筋之沿着腹内上行的部分,由阴器宗筋之间分支别出,与足阳明及足少阴之经筋相并,在体内深处,附着于脊柱内侧而上行。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下”当作“上”——译者注)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若该经筋发生病变,会有如下证候: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抽筋而痛;膝部内辅骨疼痛;大腿内侧牵拉髀部作痛;阴器纠结作痛,并牵拉上方脐部疼痛;两胁痛,并牵拉外侧胸乳部疼痛,脊柱内侧痛。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行针治疗时,当采用火针,并配以快进快出的劫刺法,不用迎随手法,次数不拘,以患者感觉病势减弱为准;穴位亦不定,以当下具体痛点为行针取刺点位,这是因为韧带、肌腱及筋膜上,没有孔穴或孔道,病邪入侵后无法上下游移,所以痛点正是病邪入侵所在之处。
命曰孟(“孟”当为“仲”——译者注)秋痹也。
发作于足太阴脾经气血所灌溉的韧带、肌腱及筋膜系统的疾病,既与农历八月之气相应,又为由风、寒、湿三气所生之痹病,故名“仲秋痹”。在针刺深浅及留针时长上,理应按仲秋时节所对应的人体阳气深度、痹病所对应的留针时长,进行操作。
~~~~~~~~~~
老黄历择吉,2024.6.11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0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