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于漪常说,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可要常教常新。
2000年3月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于漪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反应,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于漪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于漪说,出色的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让学生在艰巨的不轻松的,有时是复杂,甚至痛苦的思维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自己创造的欢乐,产生一种自己能够驾驭知识,驾驭自己成长过程的自豪感。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因此我在备课时不仅背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深究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以鲜明的实践性: 我用来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并非有个性的:“面上开花”为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纵深发展”为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鼓励求异”为培养思维的逆向性创造性。我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位“能够教会学生思考的人”,是我的课堂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的国王王国”,鼓励学生爱吾爱真理。
“面上开花”训练法:如教授《茶花赋》,最末要求每个学生立即用“XX赋”的篇名托物言情,歌颂祖国。学生按流水方式作业,一个轮一个开始到结束,不到短短几分钟,训练范围遍及全体学生思维有难度,因为极短时间内就要扣“歌颂祖国”,又要避免其他同学重复。
这种思维训练的第一特征是紧张,因为紧张会使人的智能的潜力得到意外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人在智能方面都有潜力,而这种不自知的潜力,在困难或紧张的场合中,会超常发挥。“急中生智”,即使如此。这种思维训练的第二个特征是参与面广,就像现在的头脑风暴一样。
“纵深发展”训练法:这种方法要求抓住矛盾,促使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我经常抓住课文本身外露或者内涵的矛盾的,抓住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比如《最后一课》主人公究竟谁?是韩先生,还是小弗郎士?如果是前者,根据如果?是后者根据又何在?
“鼓励求异”训练法:求异思维,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正确答案,可以沿着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沿着不同的渠道去考虑,这是特点之一;第二求异思维不受任何局限,不依靠现成的材料去解决问题;第三,求异思维冲破习惯定式,跳出习惯的框子,进行非习惯性即逆向思维,从而发现事物非习惯性的特点,找到非习惯性的答案;第四,求异思维经常有推测,假设、联想、想象等活动参与。求异思维的发达,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大象无形,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风格。
语文界泰斗吕叔湘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确乎道出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个性特点。语文教学称之为科学,因为他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语文教学称之为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
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也就是说,教师首先面对的是人。
《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学的一段实录。这位“万世师表”,总是先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侃侃而谈,思考是自由自主的,有理性的探索,也有情感的温润。而老师自己并没有说多少话,只是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时而“哂之”时而“喟然叹曰”:吾无语点也。这类偶尔的穿插,大体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点拨。
立体多维无痕,我的课堂教学特点。
立体化多功能效应:首先,来自全面育人的高度;其次,来自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这一方面,我一是做到教材处理有重点,有主次,有详略,二是做到教学过程有疏密,有起伏,有坡度。
拨动心灵琴弦,给学生以审美享受。1、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2、创设情境,这是一篇审美的天地。(巧引,美读,情讲,溢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受到趣,接受到理,从而真正进入作品的境界。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然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强调开头和结尾的要求。
用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相关知识来拓展文化领域。自然地打通各学科之间的通道,把学生领到广阔的知识世界,让文史哲等各类文化信息奔聚眼底,开阔学生眼界,唤醒学生联想力,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只是办事做事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扬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sui四声语》
于漪说:要让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
于漪说:唯有真理、真知、真情,方能震撼人的心灵。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厚的审美修养,真正的教学激情是出不来的。
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克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语言对儿童的学习极富意义。
追求生动贴切,辞采丰富,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
“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
于漪说:教学的艺术不妨称为语言的艺术,教学的艺术家,也必定是语言的艺术家。她从走上奋斗岗位起的奋斗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她总是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坚持写详案,认真推敲,反复琢磨,每句话每个词,“先死后活,以死求活”。他用教学实践告诉大家:教师必须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用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这样才能在知音——学生头脑中回想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于漪的语言追求生动亲切。不仅体现在语气上,也表现在体态上。追求此采丰美,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同义词、近义词转换,运用专业词汇、成语、俗语,能够运用古典文学的精华和书面语言的情话等,避免语言的贫乏、干枯,增加语言的风采。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吸取语言养料。“脸谱”“光感”“线条”“镜头”等术语在她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随处可见。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追求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
于漪:每到春天,我们喜欢吃竹笋,那竹笋是由一层一层的竹壳包裹着的,剥去壳,方能观起笋肉。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也采用剥笋的方法,让我们层层剥下去,剥出文章的主旨。
于漪说,现在教育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大写的人,一个有着自我目标、自主追求、能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发展的人。
《大学》中开宗明义,这样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行,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处在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借苏格拉底之口,用“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即教育是要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实世界;而知识、技能是帮助灵魂攀升的阶梯。因此,“真正的教育”引导人的灵魂打到高处的真实之境,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追求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尚。
于漪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于漪说,教育的本质聚焦在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精神提升上,聚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
于漪说,人的生命体本身蕴含着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节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于漪说,教育历来有着不同层次的价值观。教育的浅层次价值观是教育的个体发展中过分注重对谋生、谋取物质利益、博取功名的追求,忽视或轻视个性充分发展及高尚精神境界形成的深层次价值。
于漪说,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把人看作人,以人的样子,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学生和教师看作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和成长需要。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给他们的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充分意识并且明确认识到自己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习,要我成才”转变为“我要学习,我要成才”,使教师的观念从“要我教书,要我奉献”转变为“我要教书,我要奉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与教的主人,成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主人。这种全面的育人观,在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两个积极性的基础上,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使学生和教师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从而形成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认清材料的质地是雕塑工艺师的基本功,对所雕塑的材料进行仔细的研究,摸清它们的纹理、曲直、坚硬程度,以及能承受的压力大小,因材雕刻塑造,就能制作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的工艺品。
于漪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一定要重视和锻炼教师如工艺师般“识质”的本领,教师要花相当的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东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从主观臆想出发,就会盲人瞎马,事倍功半,使我们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
汉朝韩婴《韩诗外传》: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于漪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时代与社会的亮色,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因为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
于漪说,教师要做到四个学会:意一是学会热爱,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情真、情浓、情深,就会有不懈的内驱动力;二是学会敬业,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三是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未成年人识别能力不强,教师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就深受其益;四是学会教育教学的真本领,现在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广,教师具有真才实学,教的课,说的话,学成才能入耳入心。这其实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于漪说,我的奋斗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于漪说,作为语文老师说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我认为有三点特别重要,第一要有一颗爱国心,要有吃热的心肠,第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有文化积淀,第三,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化含量。
于漪说,我这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乌申斯基讲的好:“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于漪说,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想想,就能增加理解,减少浮躁,少下“禁止令”,少设“阻挡拦”,而是积极引导,为他们“出谋划策”。
于漪说,无数事实教育了我,使我深深懂得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于漪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就提出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教学观。我试图用一个“融”字,揭示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多元化,提出学科教学应实现“全面育人”主张,从而使教学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总目标。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用问题来堵一堵,塞一塞,学生思维就会活起来。教学只有教到学生不知的地方,把浅的地方招深了,在无疑处生疑,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参与求知过程,才能尝到其中的甘甜。
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他们有比较高尚的品位、高尚的情操,要有丰富的情感。其次,要培养一种态度,一种认真学习的态度。要培养他们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处世态度,总之,要有完善的人生态度,包括学科学习,也包括整个人生。最后,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核心内容,这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
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互动,而其核心是情感的活动,情感是心灵的“发动机”,离开了情感这个“发动,教师的情怀就难以驰骋,学生的心灵就难以飞翔,我们的教学就难以达到一个高的境界。因此,只有努力营造师生互尊互爱的浓郁氛围,充分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激情,让教师的情怀驰骋纵横,让学生的心灵展翅飞翔,课堂教学的气氛才会活跃,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于漪说,我的语文观:人文说,我的语文性质观;教文育人,我的语文教学观;走向广阔天地,我的大语文观。
于漪说,美文佳作、精品是,上品,你对他有真情,它就会告诉你许多丰厚的内涵,让你处在不断的惊喜之中。这语言背后的是人情世故,是一种特定的人生哲学。
兴趣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达尔文说:“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对教育而言,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发展智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于漪说,我倡导“语文课要教出情趣来”。“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矻矻(ku一声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
于漪说,怎样才能把课上得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我认为:“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三是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四是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