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学生故事,怎么写才“高效”

                                                      青鸟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

        美国1992年的“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也曾说:“拯救学生的灵魂并不是我的职责,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挽救自己的灵魂。”他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的失败多于我的成功,但我从不放弃,我们应当尽力去教每个学生。              那么,如何深入“发现”学生和沉淀思考,提升德育自觉和育人智慧,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吴松超老师认为:坚持写学生故事,追求的就是推动反思,激活思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对于如何“高效”地写学生故事,去达成这个目标,他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个别学生的成长故事中完成对一些教育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类学生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写学生故事,除了留存岁月影像,保存内心曾经的感动和珍贵情感,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能够探寻出教育的一些内在规律,从一个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中提取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从“叙事”导向变为“问题研究”导向,把主要笔墨放在发现与分析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上, 从学生个案故事出发提出问题,进而具体分析问题,构建解决这类教育问题的思维模式。

        写学生故事,不只写“状况不断”“故事多多”的问题学生,成绩好、心态好、行为习惯好的学生,“不显山不露水”的中等生都可以关注。

        三、记录要有连续性、系统性,连续一个学期甚至三年去写一个学生的故事,在分析问题时要有“系统思维”,尽量把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关注到。

        学生成长习惯的养成或改变,曲折缓慢。对学生的关注,若没有一个阶段的连续性,就不大可能相对全面的掌握其成长的过程,洞悉教育的秘密。

        四、做“自己的”“具体的”叙事研究。通过写学生故事,引导自己去思考,研究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

        如果您是一位小学班主任,正教一、二年级,那么可以从每天发生的学生故事中,把小学低段小学生的特点、一般会出现的教育问题整理出来做个归类;然后分析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原因,自己采取了哪些方法去教育引导,成效如何?再对成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其他学段则以此类推。这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不一定一开始就结构完整、分类科学,关键是要有整体观念、建构意识,慢慢去构筑自己的“教育学大厦”。

        这样“具体的”研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首先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建构起来的方法,真正适合自己;其次,做“具体的”研究,是在建构育人模式、问题解决模式,针对性、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

        在书中,吴老师举了两个因为老师的观察、记录、研究而发生改变的林可树和宋小迪的故事,这两个问题学生之所以发生改变,是两位老师坚持不懈的帮助和记录的结果。林可树的故事他的老师写了46篇故事,宋小迪的班主任则是坚持记录了三年。我觉得是两位老师的坚持才带来了两个孩子的改变。是不是改变了孩子,以后的人生就光明了,也未必。但是,当学生人生中有了这样一段“不被抛弃”“走出黑暗”“感受关怀和温暖”的经历,积极向上的状态体验会引领他们去自觉抗拒消沉。善的种子也许会沉睡多年,但得到滋润,那颗善果就已经在孕育之中了。我们很难知道自己的做与不做会带给孩子什么变化。校领导总说:“少把一个孩子推向社会,就相当于挽救一个家庭。”一旦离开校园,他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真的无法估量。因为,他们的家人可能因为上班等因素不在家,或管理不妥当,那这类学生很大可能不仅会问题更突出,而且可能因为一次次的缺课变成更进一步的学困生。曾有一个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他的问题似乎没有任何好转,唯一的优点是很给我面子。我为他写了一封信,谈了我过往的做法和困惑、建议,他看后那节课竟然没在课堂上捣乱,我趁机表扬了他,他还挺不好意思的。后来他的问题虽然还会反复出现,但起码降低了频率,这就是好的转变。

        工作中,这种记录班级生活中的故事是散、多而不聚焦的,很难发现规律,更很难让这类学生得到持续性的改变。今天读到这个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以后可以选择一个问题孩子帮助他、引导他、观察他、记录他,也给他们“感受关怀和温暖”的经历,这样的写就有了更多利他的意义,再遇到这类学生,相处起来也会更游刃有余。

        当然,教育因为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不可能看到的都是美好,所以在我们写的故事中可能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敢于对失败的教育背后隐藏的假教育、坏教育进行思考。就像李镇西在镇西茶馆中总是揭露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一样,往往正是由于这份直面的勇气,才会让我们对教育更多一层思考与改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