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阅读到让我如此强烈震撼的书了,终于来了《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原则》。
翻了一些书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瓦茨拉维克大有来头,他工作于帕罗阿图心理研究院,这家机构特别有趣,不研究实用问题,专门研究的人的精神本身。这本书问世的已经有四十年了,深刻影响到了整个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这本书也是开智社团的镇馆之宝,在阳志平老师的100本神作推荐中位列前五。
但这本书又特别的冷门,我没有在任何的主流正版书网站中发现这本书的销售,长时间的错过,最后不得不买了本二手。这种矛盾也是说明了这本书,虽然特别好,但是很难读。
作者在开篇的时候就讲到:
不要企图在书中找到一些立即可采用的药方,这是阅读的重要原则。
我近来最大的改变是解决了自己的知识焦虑问题,这种改变突如其来,懵懵懂懂,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做对了什么。
重新理解,变与不变
这本书开篇就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公理的推导来帮解释变与不变的关系,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
变得愈多,愈是不变。
读到这儿很可能被这句绕口令弄晕。增加一下主语后就可以理解,变与不变两个部分主语不同。
第一个变说的是行动,第二个不变说的是问题。很多时候,不是采取的行动越多就,越能解决问题的,很有可能采取的行动,反而会成为问题的来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我曾经很长时间陷入学习焦虑之后,我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希望能够加强学习提升自己。
我采取大量的行动,报了好多好多课,订了好多好多专栏,家里的书也堆成了山。我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学习来快速提升自己。
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么多内容我根本就记不住,学的越快忘记的就越快。于是我去调整,加大我时间的投入,改变课程的选择,但都没有帮我解决问题,而是让我更加焦虑了。
不管我多少的努力,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我变的很多,但是最终的我并没有改变。
在《洞见》里开篇就说
行动的改变不是真的改变,认知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这是非常重要的视角,是破局的钥匙。但具体要怎么改变认知,要弄清楚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问题形成,意想不到
这本书里面一共告诉了三个问题形成的原则。
三个原则分别是:可怕的简化、乌托邦症候群以及悖论。听起来就不明觉厉,我用人话翻译下。
形成原则1:可怕的简化
大家可以想一想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皇帝明明没有穿衣服,但所有人都视而不见,甚至指出问题的人都会成为大家指责的对象,这就是一种可怕的简化。
故意忽视问题,是形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当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没有去行动。但为什么有问题还不行动,因为会自发的把问题简化。
这无可厚非,是大脑的第一法则:能不费力就不费力。当思维获得了放松,就会放弃解决的努力。
在学习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很喜欢追求干货,干货会很明确的告诉一个问题的答案。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什么,很好,有用,问题解决了。
但真相呢,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彻底搞定。干货只是进行了简化,如果认为这样简化之后就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成为新的问题。
我会去追求更加干货的知识付费,我会沉浸在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幻觉里,这是一个可怕的简化,但问题实际并没有解决,长此以外带来了新的问题:焦虑。
形成原因2:乌托邦症候群
乌托邦症候群是说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完美的方法,这反而会让我们无法前进。
人们向往乌托邦,人心中总是渴望一种完美的方法来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说阅读就会期望有一个完美的阅读方法,省时、高效、好学,能帮助到快速的吸收知识。但事实上,阅读并没有这样完美的解法。
当怀有这样的期待,学习了某个方法后发现不完美,会赚到另一个方法。发现还不完美,继续去寻找其他方法。恰恰是这种对完美的期待,让我不断地在方法进行跳跃,反而造成的问题。
只要能够钻研透彻哪怕一种方法,都能解决很大的问题,虽然他不完美。
形成原因3:悖论
最后是悖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在不断的放大我们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只能不断的制造问题。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不明显时,我的下意识行动是投入更多的时间。而缺少时间,背后的原因是效用不高。投入更多的时间会让效用进一步降低。这里面产生了一个悖论,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很有可能,并不会带来问题的解决,反而在形成更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是彻彻底底的中招,我以为自己在解决问题,其实是让问题越来越大,我也越来越焦虑。幸好,书中给出了解法。
问题解决,可以精彩
终于到问题解决了。书里给了四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原则,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越看越发觉得精彩。
这里面出现了书中的核心词: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行动上的改变,是在系统内的改变,第二序改变,则是认知的改变,是要去改变系统本身。会发现前面的问题都是在第一序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真正要解决问题,要去转变到第二序的改变。
解决原则1:解决方案是黑手
第二序改变要针对第一序改变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的解决方案才往往是问题形成的来源。在刚才的例子里,我投入了大量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增加时间,比如说买更多的课程,比如说不断的去变化学习内容。这些行动本身是需要去改变,因为不断在制造问题。
解决原则2:不按常理出牌
改变的方法不是一般常理,往往是不可思议、不可预料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语音写作的时候,进行了一个改变,在没有任何输入的情况下进行输出,这个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常理告诉想要说出话,一定是要有输入的,其实大脑并不是这样工作。但是恰恰是这种不可思议的改变带来了真正的改变。
我已经可以在不输入的情况下,输出大量的内容,整合了我的能力,也让我更自信。
如何能获得这种出乎意料的方法,找专家吧。
解决原则3:是什么比为什么重要
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点。
第二序改变的解决方案是处理此时此地的情景,重要的是问题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这句话乍一看会觉得说反了,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是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把背后的原因去掉之后,问题不就自然而然解决。
可实际上发掘背后原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制造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非常发散,很容易把自己带到不知道在哪里的位置上去。
比如说对于阅读速度的提升,我就曾经给自己挖掘过原因: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内心会发出声音。于是我尝试去练习盲读。这个方法很难练习消耗了大量时间,二来也没有办法形成生产力,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提升阅读能力。
真正帮我提升阅读速度的是我发现自己读了太多,只要能明确目标,能提前梳理,只阅读关键部分,我就能够提高我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少读一点。这个是针对问题是什么,而且确实更加有效。
解决原则4:重新框定
第四个是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重新框定。
要让问题情景超脱于尝试解决问题掉入的悖论陷阱,将问题置于不同的框架之中。
什么叫不同的框架?可以先看一张图。用四条线将九个点,连接在一起。这个图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难。关键是在于假想边上有个边框,在边框里面画是没有解的。
这道题的解法需要跳出这个隐形的框,画到外面去,这时候就能够获得求解,这是一种重新框定的思维。
我清楚的记得我的重新框架,是来源于老师的一句话: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完吗。
在我以前的框架里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一旦指出了这个核心的矛盾,我产生困惑之后,我的思维打开了。真的很难想象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候内心的激动,有一种整个人突破的感觉。
学习中心点不是书本,而是自己。当我重新调整到以自己为中心的框架里面去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焦虑消除了,能力提升了。
这是奇妙的重新框定。
我曾经花了特别长时间去解决知识焦虑的问题,当中有灵光闪现,有机缘巧合,我之前定义为巧合,不可复制。
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认知,改变有迹可循,面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即可。
尾声:打开第三只眼
这真的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书,这是一本没有任何方法,却可以制造无数方法的事。
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
人类行为的世界最需要的正是我们已理解与技术去进一步审视他。
这是第三只眼,特别的喜欢这本神作,我会反复阅读反复的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