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暴力-3】
虽然,当我们“拆解”了情绪暴力中可能被使用的策略之后,很多人会以为,只要自己发现了伴侣有这种倾向,就及时止损、离开这段关系便可,但在现实中,离开一段情绪暴力的关系却并不如想象中简单。
原因1: 难以被觉察:对于遭受情绪暴力的人而言,对方偶尔的爱意表达就会让他们拒绝将彼此的关系定义成一段虐待的关系。并且,“自我感”遭到破坏的他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而不是对方在蓄意操控、虐待自己。
不仅如此,施虐者,乃至旁观者也都未必能意识到这是一种“虐待”。尤其,当施虐者本身在依恋与信任上存在问题时,与其说他们想要虐待伴侣,不如说他们是习惯性地使用了自认为行之有效的相处模式。
原因2: “爱”的操纵:虐待性的期待,会让人们的思绪和精力被完全占据,产生一种“我真的很爱ta,心里想的都是ta”的错觉。而这种期待和对方不可预期的反应,就会让你为了争取ta的爱与赞许而不断付出努力,而你的这种努力又再度强化了“我很爱ta”的认知。
原因3: 施虐与受虐相互滋生:有学者认为,在童年曾遭受过照顾者情绪暴力的人更容易在成年之后进入一段情绪暴力的关系中。曾遭受虐待的部分人,习得了照顾者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成为“施虐者”,便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亲密关系的伴侣,来应对自身的问题、平衡被破坏的自我感。他们通过对伴侣的控制,来逃避低自尊感和自我怀疑——
“我能控制对方,我还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
而另一部分人,由于过去经历导致的“自我感”被破坏,而将自我价值设定在一个非常态的“默认值”上,成为了受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