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鉴赏:《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是流传很久的乐曲,对此,《左传》《离骚》《天问》《山海经》都有所论述,认为它是夏代乐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这是神话中的说法,“九歌”也只是神话中的乐曲名称。屈原借用了《九歌》这个曲名,他所创作的《九歌》是用于祭祀的歌词、组诗。
《九歌》共有十一篇,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祭歌,有《东皇太一》《礼魂》,前一篇是迎神曲,后一篇是送神曲;第二类是恋歌,有《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军》《湘夫人》《河伯》《山鬼》,讲的是自然神;第三类是挽歌,有《国殇》,讲的是人鬼。《九歌》组诗的组织性很强,很可能是适用于大规模祭祀典礼的完整乐章。楚国南方沅湘一带有相信鬼神的民间风俗,喜欢祭祀,祭祀时会通过演奏音乐和表演歌舞来娱乐鬼神。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关于《九歌》的演唱形式,近当代学者多种猜测,虽然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屈原所创作的《九歌》是巫的唱词。《东皇太一》是《九歌》组诗中的首篇,是楚人祭祀春神伏義的乐歌。“皇”是天神的尊称,楚人的神祠立于东方,所以称为“东皇”;“太一”是说神道广大无边;“东皇太一”是楚人所祭祀的众神中最尊贵的神。
全诗分为三节。首写选择春日里的良辰吉日,怀着恭敬的心情祭祀春神-东皇太一,以使春神降临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次写祭祀场面,主祭者带领着祭祀者们虔诚地恭候春神降临,祭品丰富,歌舞欢快,告示着人们,春神就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氛围开始进入高潮。最后写春神降临,“偃蹇兮姣服”写出春神外表动人舞姿曼妙,“芳菲菲兮满堂”昭示着春神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而祭祀的人们也满心欢喜,钟鼓齐奏,笙箫齐鸣,祭祀气氛达到高潮。此诗篇幅短小,层次清晰,场面盛大,气氛热烈,描写生动,充分表达出人们对春神的敬重与欢迎,希望春神能够赐福人间,给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