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毕业不到2年,临床博导一锤定音拒绝湿实验,让我们就做生信!谁能想到,导师本身没有生信背景,却要求自学生信呢?
拖到现在还剩1年多,我的科研进展有限,最关键的是在学习热情乃至生活热情上都大大受到了影响。我目前这种为了逃避科研“混日子”的惨状,就是因为一开始与导师没有双向沟通明确,前2年我一直是抱着“什么时候能上湿实验”的等待态度,不愿往深处去学生信,毕竟本科修过一门bioinfomatics的选修课,对生信这庞大的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理论等并不喜欢。然后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等来一个“一锤定音”。
——
来回顾一下我迄今为止“这儿学学那儿学学”的悲惨大学生涯。本科是工信方向,既学了模电数电、单片机、汇编语言,还要学数据库,MATLAB,暑假有半个多月的Android应用编程的小组作业,一门硬件为主的5学分的最后靠背题结束的专业必修课(连名字都忘了)是我本科学习最惨痛的一战。
本科导师是做医疗器械的硬件软件设计的,组会里有师兄师姐介绍机器学习啥的,期间做了一个老年人步态分析的鞋垫传感器(硬件+软件)。
本科毕设导师是做脑机接口的,毕设是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对大鼠的海马回路上的关键位点进行多种模式的电刺激,分析神经元信号。
可以说,软件这方面的硬骨头,我就没有好好啃下来过,反而是留下了一个“学过但学不会”的印象——C++当时的结课作业:只完成了设想的60%~70%;数据库搭建的软件当时是在macos的win双系统里才能用,上完课就被我卸载了,当时我说的是“此生再也不想用”;Android的java,一开始还是努力学的,最后卡在了服务器搭建,然而后来的汇报发现其他组有人做出来了,很挫败。
一直在等,我可以彻底把电脑里的软件给封印,再也不用啃。等来了一个要求我自学生信的博导。理智分析可以理解,目前临床科研,逃不掉临床的大数据分析,但是情感上对“生信”的逃避让我这几年过得磕磕绊绊的,时常陷入低迷状态。
——
今天看到一个生信方向面试官视角的文章,其中对几位面试者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表达能力、态度等做了分析,读来令我这个即将被面试的人“胆战心惊”,被看破的感觉很不妙。终于(再再再一次)下定决心抖擞精神,再次出发了!
最后,想对这个迷茫的自己说:既来之则安之,开始行动是克服焦虑的唯一方法。专业知识要扎实,学习热情要饱满,青年人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