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们开始看小甜剧,听小甜歌,喜欢在心情不那么美丽的时候吃甜食喝奶茶。我们为什么会突然爱上甜的?或许是“因为生活有点苦”。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需要应付很多繁琐的人与事,期待着可以被简单的快乐治愈。甜剧的出现刚好符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简单快乐的心理。因为看甜甜的剧不用担心会碰到坏人;甜甜的剧能弥补生活带来的不快乐;反正看剧都是消遣,为什么不开心甜蜜的过呢?
从数据来看,从《独家记忆》、《众王驾到》到《奈何boss要娶我》、《我的奇妙男友第二季》再到《等等啊我的青春》、《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相比其他题材,“甜宠剧”在数量和整体人气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今年夏天《亲爱的,热爱的》的开播,更是将甜宠风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亲爱的,热爱的》讲述了外冷内热、帅气多金,一身技能傍身的异性绝缘体韩商言和高智商高学历外表单纯可爱的网红女孩佟年之间的故事。不费脑的剧情加上满屏粉红,让这对反差萌CP的相处从头至尾都甜蜜不断。光是想想都控制不住自己少女心泛滥。
如何缔造一份像《亲爱的,热爱的》一样毫不虐心且令人愉悦的爱情呢?心理学家们给出了答案。
社会心理学家鲁斯布尔特提出爱情投资模式理论:在亲密关系中双方不总是获益的,但假如并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评估方式,使得恋爱中的双方可以认识到付出及收获的不平衡之处,再以此评估为基准,决定其对关系的应对方式,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双方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
在投资模式理论中,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被认为是由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因素所共同决定。倘若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所处的关系感到满意、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投资了较多或较重要的资源或精力时,便会对此亲密关系做出较强的承诺,也就是较不易离开此关系。
简单来看,可用一个方程式加以说明: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承诺满意度
同时,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对于他在此关系中所得到回报及所付出的成本,会评估相互抵消后的实际结果;随着关系的长期发展,彼此的相互依赖性会随之提高,而开始将伴侣的结果和整个关系的结果也并入实际结果的计算,例如和伴侣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担他的痛苦。
此外,个体也会依据过去曾有的亲密关系及有关的经验(例如与家人和朋友所讨论、比较的结果),形成一个自己对目前关系所应得结果的预期水准。
最后个体会将在关系中获得的实际结果,与此预期水准相比较,而产生对此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当实际结果愈好,预期水准愈低,则满意度愈高。优秀的人在一起,满意度相对来说也愈高。所以,想要谈一场甜甜蜜蜜的恋爱,从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开始吧~
除了《亲爱的,热爱的》这种一甜到底的情节,另一种欢喜冤家的相处模式也不禁令人上头。在年初大火的《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中男女主角就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在不断地交流中产生了情愫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互看不爽最后产生爱情的典范,为什么本来彼此不怎么喜欢甚至有些相互讨厌的两人,最终还会成为如胶似漆的情侣呢?
其实在心理学上,对于这一情况早有解释。美国心理学家莫斯特因在上世纪提出了SVR理论,认为两人从相识到结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S阶段(刺激阶段):双方首次接触时,一方受到另一方外表、行为、性格等要素的刺激。
V阶段(价值阶段):双方在首次接触之后又进行若干次接触,此时个体间相同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兴趣爱好、个人价值观等对感情发展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R阶段(角色阶段):双方确定恋爱关系角色、相互补充相互扶持,并维持对对方的承诺,此时爱情关系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双方能否扮演好自己在恋爱关系中所处的角色。
但这三种阶段并不是渐进式发展的,而是贯穿在整个恋爱关系中的,只是在每个阶段中,各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以整个关系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一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至于价值因素虽然一开始时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且最后平稳的水准所占的比重,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且随着关系的继续发展,其比重也会不断地往上提升。
由此可见,除了颜值以外,其他的方面是可以帮助我们扭转他人眼中的个人形象的。因此,倘若我们想收获一份如同甜剧一般美好的爱情,必然要分三个阶段重点做三件事:
第一阶段:得体地展现自己。
第二阶段: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合理地改正自身的不足。
第三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信守自己的承诺。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我们对甜剧的热爱始终来源于对现实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期望。人的一生很长,我们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总会有某些让你暖心的瞬间;看一部剧很短,却会演绎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看看甜剧,给自己减减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