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因其研究的是复杂、动态的社会现象,颇有一些思维方式或者角度是特殊的、反直觉的。我们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只将其思考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决策水平。人人都可以掌握简单的经济学。
今天阅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前四个章节,挑选3点最令我感触的点分享给你。
001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任何选择都有代价。
任何一个商品、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成本的。但是成本究竟包含什么?
经济学家的视角和普通老百姓不同。对一般人来说,我们吃午饭的成本就是饭菜本身的费用,最多加上来回的路费。那么,有朋友请客的话,这顿午餐的成本岂不就是零了吗?但是经济学家不这么看,经济学家认为除了这些显性的直接成本以外,还存在机会成本。
你在一个特定是时间和空间里,做出了一个选择,意味着你一定是放弃了一些其它的选择,而那些放弃的选择里的最高价值,就是你付出的机会成本。
还说午餐,如果考虑机会成本,你可能放弃了一个和同事吃饭的机会,那个机会能给你的工作带来些有用的信息,这个信息的价值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或者,你可能放弃了一个谈成100万美金大生意的机会,那成本就大了去了。
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免费的午餐,总有机会成本,不管多高或者多低。
我们日常做决策时,更倾向于考虑看得见的、算得清楚的成本,而对于模糊的、不可见的机会成本则视而不见或者不加重视。
比如,你思前想后决定不跳槽了,继续原来的工作,你觉得这个决定的成本是零,因为你选择了不折腾。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你的不折腾是以放弃了跳槽以后更好的发展的可能性为代价的,这个也是成本(这里不是说不跳槽是错的,而是说你的决策不能仅仅考虑跳槽折腾的成本,还要考虑机会成本;反之亦然)。
这里的例子比比皆是:你选择了看电影,就放弃了用同样的钱和时间去喝咖啡或者逛书店;你选择了打工,就放弃了创业可能取得的成就;你选择了求学,成本不仅仅是学费,还有这几年打工的收入等等。
002 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科斯定律说的是,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一个资源不管开始归谁所有,最后都会被流动到能够最高效的使用它的人手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比如市中心一个开了20年的国营理发店最近搬走了,取代它的是一家房产中介。A银行的理财产品比B银行回报高,你就会毫不犹豫的转过去。
很经典的一个问题,你是选择小城市还是大城市?
抛开生活的角度,仅从工作来讲,在中国,大城市好。你作为一个个体也是一种资源,也有自身的价值。大城市竞争充分、机会众多,更接近于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这样你就有更大的可能得到最合适你的岗位。
而在小城市,恰恰相反,首先机会就不够多,然后就算有机会交易成本也很高,各种特权关系把持着。如果没有后台,你被安放在一个较差的岗位的概率很高。简言之,在小城市,你更加可能怀才不遇。而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地方,你更容易天生我材必有用。
003 职场上,工资太高是好事吗?
经济学里有一个特殊的概念,租。
一份资源,如果它提供的服务跟它的收费没有关系的时候,它体现出来的就是租。用公式来表达就是:租=要素收入- 机会成本。简单的说,租是旱涝保收的收入。
比如一套房子,它出租的租金是每个月1万块,不出租的话就空关着,那机会成本为零,这个房子的租就是每个月1万。一个歌星,唱歌一年的收入是1000万,如果他不唱歌而开餐厅收入是100万,那他的租就是900万。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资更高,但是如果你发现你在外面大部分公司都拿不到现在的工资,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说明你的租很高,要么你被高估了,要么对方需要更高的能力。
这种情况,你必须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加你的价值进而增加机会成本,缩小租值。不然,按照科斯定律,你很可能会最终流向一个工资更接近于你的机会成本的地方。
更差的一种情况,有人会开始享受这个租,享受这个高收入。或者相反,我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我少干活,把自己的机会成本拉低从而获取额外的租值。你享受租的过程是一放弃自我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从长期来讲,你失去了获取更高工资的机会,眼前的高工资毁了你。
那么,打工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你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力,让自己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价值不断提高,直至租为零,甚至是负的,这时你可以选择和公司谈判要求更高的工资,也可以选择离开去新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