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勃鲁盖尔的“猎人视野”与伦勃朗的破产(《画面结构与人类视野》之24)
新教崇尚节俭,不喜欢教堂里布置富丽堂皇的绘画或者雕像,这本无可厚非,但新教禁止一些艺术题材的表达,这就跟中世纪迫害艺术与创造的天主教差不多了。当时的欧洲,整个北方新教领地上的艺术,都一派凋零,艺术奄奄一息了。
好在有人不懈努力,使艺术创新,在凛冽的新教寒冬里可以一枝独秀。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谈到荷兰艺术家在新教的禁锢里艰辛努力时说道(P379)”全欧洲只有一个新教国家的艺术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危机,那就是尼德兰。……艺术家们找到了一条道路摆脱他们的困境。他们不是仅仅致力于肖像绘画,凡是新教不可能反对的那些题材类型,他们都有过专门研究。”
我曾暗自思索,为什么在广袤的新教领地上,只有荷兰艺术家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并发展出一条新路?再转念一想,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制企业为什么会诞生在荷兰?看来荷兰那个地方,就是有人要创新的。
荷兰出现过几个世界级艺术大师,比如勃鲁盖尔,伦勃朗,维米尔和梵高,比勃鲁盖尔还早的,还有我们在前面章节里提到过的杨凡艾克。
但真正的风俗小画传统是从勃鲁盖尔开始的。《艺术的故事》谈到勃鲁盖尔时说,“勃鲁盖尔专攻的绘画类型是农民生活的场面。他画出了农民的狂欢,宴饮和工作,于是现在人们就以为他是……一位农民。”
我刚刚接触西方绘画的时候,最喜欢看的是他们的风景画,还写过一个长篇系列看画笔记《风景画里的人性演化》。在那个系列写作里,我总结了西方风景画里一些常见的构图模式,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几大视野构图,在几个基本视野构图基础上,还有很多调整,比如“洛兰之门”和“维纳斯靠枕”可以用于“列维坦视野”,也可以用于“勃鲁盖尔视野”。
“勃鲁盖尔视野”概念,来源于勃鲁盖尔的那幅著名画作《雪中猎人》。那幅画上,猎人带着一群猎狗,在山坡上俯视下面的旷野,很有一种世界就在我脚下的气概。如果山下出现什么可以猎取的对象,猎人当然可以放狗追击,这是一种人生控场的境界。
不知道为什么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里没有收录这幅《雪中猎人》?难道说,贡布里希不喜欢猎人的控场感觉,或者说,贡布里希没有发现这幅画表现了一种人类的最基本视野?
“勃鲁盖尔视野”,也可以称为“猎人视野”,表明狩猎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技能,而且这种技能需要控场的雄心和胸怀。
我们在前面章节,曾全面讨论过人类的四大基本视野,其中“曼泰尼亚视野”又称为“仰视视野”,是人类崇拜神灵的视角。“弗里德里希视野”,又称为“巅峰视野”,是人类处于巅峰时展望远方更高峰的视角。这二种视野都是特殊情境下的视角。
剩下的二大视野,可以说是人类日常生活里比较多的,面对世界的角度,我们拿它们做个对比。一个是山坡上俯视世界的“猎人视野”,另一个是山坡下,眺望远方地平线的农民视野,这个视野,是一种毫无把握,内心忐忑的视角,所以,我们用列维坦那幅流亡者之路(《弗拉基米尔路》)的画面来象征,并称之为“流亡者视野”或者“列维坦视野”。
看样子,猎人确实比农民彪悍,他们也更有人类把控自己生活的雄心壮志。
勃鲁盖尔另一幅著名画作《绞刑架下的舞蹈》,也采用了“猎人视野”的构图。而且这幅画的前方,比“雪中猎人”所俯视的前方更远,几乎一望无际。
当然,也许在常人眼里,勃鲁盖尔所作的那些描绘农民日常生活场景的画作,更能代表他的“农民画家”身份,所以,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收录了勃鲁盖尔的一幅《乡村婚宴图》(约1568年),P382图246,并用一大段篇幅解析了这幅画上的几个细节。
其实,虽然勃鲁盖尔画了很多农民生活,但他内心里更富有活力的,应该是他所描绘过的,猎人把控场面的那种自信和世界在脚下的感觉。
当然,在历史上,农业社会经常遭到原始部落的骚扰,甚至短暂的征服,但最终还是农业社会胜利了。农业社会的胜利,不是靠个体的彪悍与勇猛,而是靠农业收成的稳定与规模,从而造就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和规模化的人口结构,最终靠人口数量和内部分工效率,淘汰了原始部落。
可以说,从个体强壮与彪悍说,狩猎部落里的猎人通常要强过稳定而有规律地生产和生活的农民,但从人口总体能力看,农业社会又是狩猎社会无法比拟的。
我们都是猎人的后代,也是农民的后代,我们的基因记忆里必然有“猎人的视野”,也有农民的“流亡者视野”,前者曾经给我们的前辈带来食物和冲动,后者给我们的先祖带来犹疑和顺从。前者曾给我们的前辈以信心和勇气,后者则给我们的祖先以隐忍与权谋。
“勃鲁盖尔视野”和“列维坦视野”,这二种视野分别代表的刚和柔的特征,都是我们及我们后代继续延续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视野和角度。
勃鲁盖尔之后的荷兰艺术家,生活愈发艰难。在介绍荷兰画家哈尔斯(1580-1666)时,贡布里希说,P414“……不得不过着这样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哈尔斯跟鲁本斯是同一代人。……他经常欠面包匠或制鞋匠的钱。”而居于尼德兰南部的鲁本斯则经常得到教堂,君主和贵族们的大型订单,忙得不亦乐乎,可能数钱都数不过来!
那时候的荷兰,是独立的自豪市民所控制,他们轮流在军队服兵役,当军官退役时,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他们,这时候,也经常请画家来描绘那种欢乐场面,作为纪念。但是,“要在一幅画内记录下那么多人的肖像,而又不显得很僵硬和做作,殊非易事。”所以很多人在这个领域探索适宜的画面表达。
哈尔斯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一个画家。《艺术的故事》P415有图269,是哈尔斯所作的《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这幅画看上去跟今天的集体照相差不多,但比我们通常同学或者老乡聚会摆的姿势要精神一些。这些人毕竟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的人可能还军功卓著,脸上显出高傲与自持并重的姿态也十分正常。
哈尔斯和再后一点的,艺术史上名气更大的伦勃朗所画的肖像画,都采用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风格。伦勃朗很多有故事背景的绘画作品,更能体现他娴熟的处理光线的技能。这一点,比他的前辈哈尔斯要高明很多。
伦勃朗在艺术史上地位很高,在当时,他也有很高的声望。但就是这样成就非凡的艺术家,竟然还是挣不够钱,老年落得破产结局。关于伦勃朗破产的原因,说法很多。尽管有人说他不会理财,乱花乱用,甚至在婚姻问题上也不够严谨,得罪了女人等等,但我觉得还应该从他的个人性格找原因,尤其是他作为大艺术家,使性子是常有的事。他在对待订画的客户态度上,缺乏“用户至上”的理念,最终得罪客户才是他收入锐减的性格原因。
比如他有一幅艺术史上的杰作《夜巡》,可惜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也没收录这幅画。不过,我们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这幅画。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人,戎装持枪,正要出发巡视城市。画面上这些人栩栩如生,生动而富于活力,让人想起委拉斯开兹那幅著名的《宫女》。
贡布里希介绍《宫女》的时候,把它跟照相术相比,说委拉斯开兹敏锐地抓住了瞬间场景。那么,伦勃朗的这幅《夜巡》也一样,甚至画面人物更生动一些。应该说这是一幅十分成功的艺术作品,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也是他必须向客户交付的一件产品。客户是否满意,才是产品成功的基础。结果是客户十分不满!
所以,《夜巡》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确是一件失败的产品。
网络上有一篇介绍这幅画的文章,说“伦勃朗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及明暗处理,塑造出一种紧张、神秘、动感的出行氛围。他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种打破常规的画法,大大得罪了那些手持武器的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支付了 100 荷兰盾,当然不能容忍自己在画中只露出那么可怜的一点位置。”
“他们要求伦勃朗重新绘制一幅, 伦勃朗坚决不退让。世人的眼里,这只是一幅让人记住自己的群体式肖像画,如同拍一张集体相。他们自然有理由要求,人人露脸的机会均等。但在艺术家眼里,绘画不只具有留影像的功能,还具有更崇高的意义。据说争执最终演变成一起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经济纠纷,只好上法庭解决。裁决结果是:画作遭到退订,画家须退还订金。”
你想想,伦勃朗作画很慢,好不容易忙完的一幅巨作,不但不挣钱,反而要赔钱,他能不破产吗?
但我们应该感谢伦勃朗,他遵循艺术家的本心,给世界留下了一幅杰作。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虽然没有收录这幅画,倒是也对伦勃朗的破产作了一点评论,P427“不管他个人的悲剧和破产的原因是什么,他作为艺术家的声誉是很高的。那时跟现在一样,实际的悲剧是单靠声誉本身并不足以维持生机。”这也是有性格的艺术家,经常难以糊口的原因。自古如此。
(作者注:文章中引用那篇网文,网址在下面:)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1811/05/22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