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力量从哪里来》的第一部分:初入职场,从不敢发生到敢于建造
这部分重点讲了作者在争取晋升时内心的叩问与当了领导以后内心的过程。很多内容引起共鸣,也牵出了自己潜意识中很多狭窄的认知观念。
一、不敢到敢,解开心结
作者李一诺入职麦肯锡公司4年多成为副董事,2年后又成为董事合伙人,反思自己一路走来从不敢到成功走上合伙人职位存在的三个心结:
→ 等待皇冠。潜意识里,是我们一直被教导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我的能力强、业务好,“上面”自然有人能看到我的能力,“钦点”我做合伙人。这就好像一位公主等待有人给她戴上皇冠。
→ 羞耻感。自己要求晋升?那是可耻的!我们被教育的处世哲学是,想做领导如果是为了个人的晋升、名利,那就是可耻的。
→ “不务正业”。我脑子里有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花时间跑业务是正事,而为了晋升,花时间“跑关系”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这几个心结,职场中的我,同样也有,这或许是我在职场中一直默默无闻、平平无奇的重要原因。反思自己存在这样三种思维可能是以下因素:一是被父母从小教导,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才是真本事,而那些投机取巧,通过人脉获取到的职位或荣誉是被看做不正当、没本事的一种体现。二也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对于主动表达、主动表现被看做是不谦逊、不被推崇的行为,而正确的操作应该是你把自己做的事情做好了,别人自然就会看到你;三是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去主动要求一些晋升或机会,别人会怎么看你?再者你争取到了,万一做不好,别人又会怎么看你?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而忽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再往深了追,就是对自己没自信。
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帮我打开心结。
→ 放弃“皇冠思维”。被“上面”看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不切实际。每个人都很忙,尤其是领导,不一定能看得到你。所以我们做了事情,要主动说出去,有一说一,不卑不亢,也是工作该尽的职责。
→ 放弃羞耻感。晋升或争取评奖机会不排除是为了个人名利,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更大的影响力,个人只是做成事的一个工具。如果事情是对的,能做好,那自己的姿势好不好看并不重要。事实是,除了你自己,没有人那么在意你的姿势好不好看。
→ 争取支持也是做事。所有职场环境里都有复杂组织,复杂组织的信息流通往往并不高效、顺畅。所以在做具体业务之外,争取更多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不是额外的动作,而是做事的一部分。
二、被恐惧裹挟的路,走不远
李一诺评选上副董事时,是准备好了要“拼”和“熬”两年,当时刚有第一个孩子,开始做两个项目都很累的当时,又接了一个项目。当她去请教领导怎么排序手头工作的优先级时,被领导一句点醒:你要做的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还同意做这个投标?如果你觉得这两年会这么痛苦地过,那你痛苦就是活该。
真正成功的人,走的都不是这一条被恐惧裹挟的路,原因很简单:这条路走不远。自己的全部能量都被无穷无尽的恐惧消耗了,如何能走远?何以谈成功?
想想当时主动调岗也是存在了这样一个心理:要做很多事,要必须经历痛苦的阶段才能成功。看似是走出了舒适区,实际是走了一条被恐惧裹挟的道路,失去了支持的领导、失去了十年的职场经验、一切都是从0开始。也是自己认知狭窄,考虑不周造成的结果。
三、敞开的实质,是从说到听
李一诺的两次升职,练就了特能说的本领。似乎领导位置越高,就越能说。但她又发现有的领导话不多,但很会听。似乎听你说完,他们就知道深层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还特别会问问题,有时候提一个问题就能让思考方向大不一样。
这就是教练的能力。职业教练并不教怎么做,也不告诉你答案,而是看到了你看不到的东西,通过问问题,做你的镜子,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说的状态往往是防御性的,是证明“我行、我懂”,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其实也带有隐形的进攻性。能做到听的前提,是“敞开”的状态。敞开,或者说认怂,但这里的认怂不是推责,而是在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和思考之后,坦陈我们当下认知的边界在哪里。
自从新领导来到部门以后,无论是开会还是和下属沟通工作,往往都是她说,别人听,说到中午吃饭,饭后休息时间也继续说。当提出自己意见或遇到的困难时,一般会被含沙射影地说没有用心芸芸。慢慢地,下属们说得也越来越少,大概率遇到问题能不说则不说,能应付则应付。据说与其他部门开会时,也是唇枪舌剑,舌战群儒的那种状态。这大概就是应了书里这句话:你表现得这么厉害,那我就试试你到底有多厉害。让别人来挑战你。
作为员工,不做过多的评判与抱怨,更不会想改变别人,只会改变自己,臣服现实。好好听人说话,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修炼的本领。
金句摘抄:
敞开和防御状态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认有些事我不懂、不知道、没想明白。
一个重要的成长就是意识到别人说的话都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已,和你并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见什么吸什么的海绵,而是一面镜子,将投给你的评判反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