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幼时读这首诗,总觉得颇不以为然。故乡一生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左邻右舍,自是深刻在脑海中,哪有此去经年便不相识的道理呢?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小村庄。
年少无知而无畏,来不及细看站台上白发苍苍的老父亲,火车鸣着长笛,缓缓驶出了父亲的视线。
望着车窗外渐渐飞速后退的熟悉风景,我的心是雀跃的。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总要离开妈妈,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也要离开,因为我总要长大。
这一走,便是十八年。
年龄渐长,家乡成了故乡,成了梦牵魂绕的地方。春会想念垂柳绿,夏会想念蛙声鸣,秋会想念沙梨甜,冬会想念雪花白。
最初,靠父亲一封一封书信,缓解乡愁。后来,有了电话,隔三差五跟父亲聊聊天。父亲的结束语总是,“我很好,你在外面好好做事,不用担心我。”
放下电话,每每眼睛就会酸。在外漂泊的年年岁岁,尝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一份轰轰烈烈,终抵不过世俗的纷纷扰扰。
曾经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想将自己一了百了。海风吹着憔悴不堪的面容,吹醒如死灰一样的心。
一夜生华发,人,已不再年少;心,缺少了无畏的勇敢。
再难,也要活着不是。
天,黑了总是要明的。
依靠电波,父亲陪着我走过一段颠沛流离的路。
再后来,孩子们长大了,要回故乡读书。年迈的父亲又开始骑着电东车,奔波于城的两端。电话里,聊得最多的是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父亲的结束语变成了,“孩子们和我都很好,你安心工作,不用担心。”
电话的另一端,我已经定好归期。十八年后的春节,我们将会重聚。侄女和外甥女提议从今年开始,我们要用照片来记录我们的大家庭。以后,我们要每年照一张全家福。
然而,阳历2017年的岁尾,父亲毫无征兆的离开了。等我回来,父亲已经安静得躺在老家的老屋中。虽然我们日夜兼程,也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
山野缟素,送归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父亲的最后一句话,“我很好,不要担心。”
那是他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在电话里。
父亲的灵前不时有新亲故眷来拜别。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瞬间让我明白。果然是“儿童相见不相识”啊。
我曾经天真的想着,不管我离开多久,家乡一定以不变的风景等着我。不管我离开多久,父亲一定会等我回来。
如今,我回来了,家乡早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父亲,再也不等我这个游子了。
孩子们看着奔波劳累的我,心疼地说,“妈妈,你还是回去工作吧。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
我知道孩子们都是心疼我,不过,这一次,我要留下来了。虽然重新融入日新月异的家乡,有诸多困难。毕竟,家在爱就在,毕竟,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我错过了父亲的晚年,再不能错过孩子们的童年和少年。
再诵读《回乡偶书》,不禁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