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苍山夹峙,险峻陡峭,浑黄如浆的河水穿流其中,汹涌奔腾着。
一条羊肠小道从东岸峨眉岭的普救寺蜿蜒而下,一直延伸到岭下的城门口。
城墙上方,隶书体镌刻着“蒲津关”三个大字。
几百米外的东岸河滩上有块空地,烟雾缭绕,人声鼎沸。
有些大汉赤裸上身,汗如雨下,将一块块生铁向熔炉扔去,溅起点点火星。
几个熔炉内的铁水顺着槽道一齐流入旁边的模具中。
有些身穿短衫的人,往模具下添加柴火。
有些人正在操作着模具上方的滑车,铁链条嘎吱嘎吱地响着,冷却后的模具缓缓地被打开。
一头巨大的铁牛出现在众人面前。
铁牛造型憨态可掬,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牛腹下是一个形如山峰的底盘,与铁牛融为一体。
奇特的是,牛尾后有一根长约2米的横轴,轴头是一朵莲花的纹饰。
众人将滑车移到另一个模具上方,拴上铁索,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高鼻深目做牵引状的铁铸胡人。
另一群人围在铁牛周围,将一根长长的铁链固定在横轴上。
铁链的另一头穿至竹筒之中,系上粗绳。
一个赤膊的壮硕年轻人拿上粗绳,走向河边的羊皮筏子。
早就等候在筏子上的船工,奋力往河对岸划去。
筏子随着波浪的起伏,颠簸前行。
河对岸的人接过年轻人手中的粗绳,一群人开始齐声喊着号子,将连接着粗绳的铁链拉到对岸。
对岸空地上摆放着四尊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
众人将铁链固定在铁牛的横轴上,这根铁链就此横跨在两岸之间。
不久之后,两岸各四尊铁牛、四个牵牛铁人和七根铁柱就位。
几根铁链又连上舟船,从而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
这就是唐开元十三年,由唐明皇降旨决定修建的“蒲津桥”。
1300多年来,由于黄河东移,这些铁牛沉入水中,消失不见。
直到1989年7月31日,山西省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这些唐代铁牛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