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岁开始离家寄宿的我并不是很恋家,从大学开始我就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一趟,回家后也是深居简出,很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总感觉我与周围人好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很早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个小镇一定不是我以后长久生活的地方。我不喜欢这里每隔三五步就有一个乌烟瘴气、嘈杂的麻将馆;我不喜欢这里很八卦的女人整天闲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我不喜欢这里每天往返市区的中巴车,味道很难闻,坐一次晕一次。记得我初中一个英语老师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单身女文艺青年,有一次课堂上她说她找对象一定不会找我们当地的,因为不能想象俩个人用我们当地话说“我爱你”,我当时在心理默默说一遍,还真是挺土的,默默地就认同了她的择偶观。
后来选择工作在厦门,一来因为我并非独生子女,二来家里好像也默契地认为我会离家挺远,也只叮嘱不要离家太远(跨长江跨黄河),外面发展更好就会支持,三来我自己也喜欢海滨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的憧憬。
自然而然,工作、结婚、生子,人生的一系列重要选择和伴随的重要时刻让厦门成了我的心中的重要的一个家,而这里由家变成家乡,慢慢会变成故乡。
一年一次的回家乡之路异常艰辛,因为没有直达飞机,先飞长沙再有300多公里的高速车程,到市区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到大山里静静躺着的一座小镇上。要花费十多个的时间在路上,还不算上春运高峰。去年寒假一个人带一岁多的娃回家,由于娃不适应引起肠胃不适,在路上一直呕吐,当时的我无比心疼、自责、难过。但今年暑假,还是做足了各种克服困难的物质上、心理上的准备,安抚不放心的公婆、老公,带娃回老家来看看。不回来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都无法说服自己。
小住几天,依然发现有很多不适应。完全无计划和时间观念随性的生活方式让我有些不适应;赶集的日子天没亮就开始吵闹的集市让我无法睡个好觉;灰尘多到粉尘过敏的我和娃鼻炎又犯了……。开心的是家里自己住的西红柿完全还是小时候记忆里的味道,小时候酸甜多汁西红柿是我们夏季的零食和水果,主菜。家里的菜虽然样式单一,但每一样都是菜本身的味道,无比美味,一盘青菜,一碗西红柿汤都可以吃二碗饭。也许,只有成长在农村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会。开心的还有我们家的娃,姑姑姨姨们的孙子,同辈们的娃加起来六七个在一起相爱相杀,一天好不热闹,除了洗那脏兮兮的衣服麻烦点,其余的都让我很省心。开心的是政府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给各家各户统一配窗户,房屋檐等,看起来整个街道古色古香,颜值高了很多。开心的还有娃这次回来大方了很多,主动求抱抱,还与满身烟味的外公关系处得相当融洽,早上爬起来就要找外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我依然感到亲切,许久未见的表姐妹、堂姐弟,儿时玩伴,依然都那么亲切,相处起来还是那么自然。
愿以后的岁月,亲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