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这个话题,可能很多的家长们会说,现在的孩子简直没办沟通,自己的思想不成熟,还听不进去我们家长的话,经常想跟孩子沟通交流一下,刚要张嘴,孩子就知道要你要说什么了,立马找个借口就回屋里了,这门一关,啥也听不见了,有些家长可能根本没办法跟孩子沟通,那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哪还敢重说孩子一句,还有些孩子直接采取冷暴力,不与家长沟通,直接屏蔽交流的渠道,更别说还想跟孩子提点学习上的问题了。
如果你还在用老观念老办法跟孩子谈学习,那自然以上状况就会发生在你与孩子之间,在现在这个被众多信息量包裹的社会中,根本不缺少我们家长的说教和给孩子讲的一番道理,可能你还没说,孩子说得懂得比你还多,其实他们现在缺的不是家长们讲的所谓的道理,而是沟通的渠道。
现在的孩子们会全方位的吸收信息,学校、网络、媒体等等渠道,而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阳光的,也有黑暗的,邪恶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辨识能力有限,做为家长就需要帮助他们去分辨这些信息,而帮助的前提,首先就得与孩子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没有一个沟通的通道,管道都是堵塞的,水如何才能流得过去呢?就是想对孩子说教一番,讲一番大道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
做为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不是寻找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是建立沟通的渠道,就像我们和别人谈合作,是不是得摆上那么一桌,再喝上几杯,融洽一下关系后,再来谈具体的项目呢,融洽的关系,愉悦的心情这才是光沟的前提,搞不好,一上来就一种教训的口吻,一种否定的语气,一种不友好的态度,谁愿意把自己的心思,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对方呢!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第一要素,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小明爸爸下班回家,推开门就看见孩子在电脑前打游戏,小明爸爸是火冒三丈,内心冒出一股无名之火,上前一把孩子电脑咔嚓一下关掉了,接下来的一幕,大家应该能想像到是什么情形了吧,那是是对着小明一通的训诉:“放学回来不做作业,就知道打游戏,难怪成绩这么差,老师都不待见你,你以后还有啥出息。”这样的一幕或许就是我们与孩子的日常,情绪一上头,嘴里说的,手上动的,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只是下意识的被情绪支配着,《大学》经典中讲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当我们升起情绪时,心就不会正,心不正,事就不正,所以对于情绪,做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有所认知,可能有家长会说,这气一上来,哪里还能管理控制,是的,说得很对,情绪不是通过控制压制来管理的,而是通过认知来了解情绪,如果我们能在情绪暴发前停下来想一想,问问自己,我想说的话是想发泄还是想表达,是想让孩子好好做作业,还是就是想发泄我生气的情绪呢?如果是想让孩子做作业,怎么说他才能好好做作业呢,但是如何才能在情绪暴发那一刻停下来想这些呢?这就是我们现在家长面临的困难,面对情绪如何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喜、是怒、是悲、是忧,那又如何能让孩子了解我们生气的原因呢,这样孩子怎么会知道他是哪个行为犯了错,惹了爸爸妈妈们生气呢?
接下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情绪管理的工具,我称这个为后知后觉情绪管理法,通过事后对自己情绪的梳理过程,慢慢的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当我们足够了解时,就能转为先知先觉,在情绪来的那一刻,觉察到情绪,进而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减少我们的人生成本,少走很多弯路,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是非常有益的,别让情绪拖累了你的一生。
后知后觉情绪管理工具ABCDE管理法,用于事情发生之后的反省与总结。
A:事件的发生是什么,这里需要客观的描述发生的事情,不要带自己的主观性,不要有结论,只去描述发生的事情,比如今天孩子放学回家,孩子在打游戏,这是你当时看到的情形,但有些家长可能憶想是孩子没写作业就开始打游戏了,而作业没写有可能就不是客观的事件,或许是自己主观认为作业没写,有可能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所以需要客观描述发生的事情。
B:我的什么观点、想法、认识导致了情绪,比如,我认为孩子没做作业,我认为孩子回家就知道打游戏等等,这些想法导致了情绪。
C:我的情绪是什么,是生气,还可以再具体一些,是愤怒,是担心,是恐惧,是忧患?一个一个的去确认,有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是生气,并不知道更深层次的我们需求是什么,看到孩子打游戏的哪一幕,有可能我们是担心,担心孩子没有写作业,又或许是恐惧,害怕,害怕孩子因为玩游戏而没有写作业,作业没写,成绩不好,以后没有好的学校,找不到好的工作,没有好的人生?
D:与B辩论,脑子里生出另一种观点去打败之前的观点,孩子可能作业在学校做完了,孩子可能在电脑上查资料,孩子因为压力太大,打游戏释放压力。
E:合理积极的想法行为是什么?孩子在游戏中可以锻炼一下逻辑思维,可以发挥他的创造力,还可以通过与孩子聊聊游戏,悄无声息的把我认为正向的积极的想法告诉给孩子,让孩子认识到玩游戏还有这样的认知等等。
通过以上的这个情绪管理工具,就能梳理自己的思路,一是可以了解自己情绪的开关,二是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三是改变自己以往负面的消积的认知,增加一些积极的认知,慢慢的形成惯性思维时,我们就能和孩子建沟通的渠道,和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一旦良性的亲子关系建立后,就能轻松的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否则,我们与孩子日常的讲话都是’无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