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通过自学魏晋文学相关内容,自选角度及重点,想象如果自己来为其他同学介绍,会如何讲述这个时代的文学故事、特点、或成就。请提交一份用自己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魏晋文学”讲稿。要求,原创为主,字数2000~2500字,以自己的语言、风格,自选论述主题和角度,非必要部分不做摘抄引用,摘抄部分也需注明出处。
————————————————
浅谈《昭明文选》
同舟学院陪伴营的小伙伴们,大家好!
随着同舟学院陪伴营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秉承先秦诸子百家的神韵,携汉代辞赋的灵气向我们走来。涌现出了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写出了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诸如被大家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以及曹操父子等,他们的文学作品被后人编辑出册,流传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创作。
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部由皇太子亲自组织操刀,由当时的众多文人参与编撰的一部文学作品,世人称为《昭明文选》。
为不耽误大家更多时间,我将分重点与大家分享这部作品的精华,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一、《昭明文选》简介
1、作者
前面说过,这部书是由皇太子亲自操刀组织编撰的,这个皇太子,即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祖籍江苏武进县。生卒年为公元501年至公元531年,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曾在天监元年,公元502年11月被立为太子。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两位弟弟萧纲、萧绎先后登基,他却与帝王之座失之交臂,究其原因待我细说。
萧统年少时就喜爱文学,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写过很多诗篇和散文。人以群分,由此身边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引领了当时的文坛风气。
只可惜英年早逝。更遗憾的是,他的死实属一次意外。据说是在一次游湖时掉入湖中划伤了大腿,随着伤口感染,病情加重,还没来得及登基便于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去世,谥号为“昭明”,安葬于安宁陵,因此被后世称为“昭明太子”。
鉴于萧统死后的谥号为“昭明”,所以后人把由他主编的这部文选就称作《昭明文选》,简称《文选》。
2、内容
《昭明文选》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文选》主要以诗文辞赋,和少数的“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文章为收录对象,而那些被冠以“经、史、子”等学术著作不在此收集范围。
收录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见《文选序》),也就是说要把情感与辞的展现完美结合为一体的文章,偏于一面则不予收录。选取的诗文,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立论精确,而且辞藻也要优美。这与我们现代的审美观念如出一辄。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等应用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已日趋明确。
据考证,《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它开创了诗文分类之先河,并成一家之言。像我们现在的“红学”研究一样,是以一本书而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文选学”,彰显其重要性。它是南北朝以后的历代文人学习诗赋的范本。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占有一席之地。
二、《昭明文选》行文风格
《文选》在收录的一百多位作家的名篇名作时,不仅收录原稿,还逐一进行点评和解释,这对后世的我们,在学习和理解先人的文学作品时,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文选》收录文章的目的,是为“文”与“非文”划一界限。要求所要编选的是“文”,要具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见《文选序》)的特点。而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我还是比较倾向殷孟伦的注解,意思是说:“写作的活动和写成的文章是从精心结构产生出来的;同时文章的思想内容终归要通过确切如实的语言加工来体现的。”(见殷孟伦《如何理解〈文选〉编选的标准》。
对于风格轻佻的艳情诗和精美细微的咏物诗《文选》中选得很少,对乐府民歌中的情诗也少有青睐。从中看出,萧统的选录标准偏向于齐梁时期的儒家色彩,不追求时尚华丽,倾心于典雅之作,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这是受梁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影响下的结果,这也符合当时萧统的太子身份。顺便说一下,萧统是第一个将文学与史学分开的人。
另外,《文选》收录的文章,句句直击人心,要么警示于人,要么富于深厚的哲理,语言朴实优美,以下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孝敬之准式的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shān)夷,加之翦截。(出自《文选序》)。
注:姬公,周文王,芟夷:消除、裁剪。大意是:像周公所撰写的书籍和孔子所著的书籍,都是忠孝的标准,是人们伦理纲常的老师,怎么可以用来裁剪截取呢?
登高使人意遐,临深使人志清。(出自南朝·梁萧绎《文选·李善注》)。
注:大意是:登上高处,使人的意念变得更加遐远,而临近深渊的时候,就会使人的神志变得清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运命论》)。
注:意思是:树木如果长的高出了其它树林,大风来时一定会先将其摧毁。土堆集在岸边,湍急的河水一定会将其冲刷。如果人们的品行超出了一般人,这样反而会遭受到众人的非议。
上述这些启示及富于哲理的语句,几千年前已经出现在众人面前,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做人做事的原则。这里不由得让我们为先人的智慧点赞。
三、《昭明文选》对后世的影响
今天我们在欣赏《文选》时,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编辑方法是按照赋、诗、骚、诏、册、令、教等37类文体编排的。并且每类文体下面又按内容分成小类,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这种细致的分类方法,与以前曹丕《典论·论文》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目、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相比,愈发的显示精确合理得多。
此前有大众喜爱的《文心雕龙》作理论上的阐释,这里不用多说,而《文选》的价值在于,不仅选录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而且通过这种分类,为世人提供了文体方面的范本,由此能清晰地看出,中国文学从先秦到齐梁期间发展演变的轨迹,它是驾起通向汉魏六朝文学的桥梁。
据《大唐新语》记载,隋炀帝开设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主要就是《文选》中的作品。说明《文选》早就流传到北方,并成为科举教材。
到了唐代,唐代以诗赋取士,所以《文选》日益风行,甚至乡学亦有立为专科的记载。诗人杜甫有两首诗就提到《文选》,如:“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出自《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一诗中,诗中明确表明让儿子去读《文选》。另外一首《宗武生日》中有:“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是说,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而人们以为这只是世间寻常的父子情。你要熟精《文选》,不要效仿老菜子年老时还身穿彩衣在父母面前嬉戏。
到了宋代初期,《文选》依然是士子必读书目,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这足以说明《文选》的重要性。
当时《文选》的出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被视为精典而传承,对后世影响极大,才有了一书成一学之说。
以上拙见是我在粗略地翻阅《文选》后的一家之言,由于时间关系,水平有限,有理解不透,说明不清的问题请大家海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让好的文学作品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学习,足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