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隋唐五代服装 之 女子发式与面妆
1、发式
唐朝妇女对发型与头饰十分重视,发髻名目繁多、头上插戴金玉簪钗、犀角梳、宝石鲜花作装饰,既承袭前朝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隋唐女子以发髻为主,发式造型与名称多样,如半翻髻、云髻、罗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发髻、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
唐代段成式著《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
妇女发式,在结构上大体可分为:髻、鬟、鬓和假发。
1)髻
髻是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的造型。发髻高耸成为中唐以后女子发型样式的主流。
头髻从造型上分为:单髻、双髻,高髻、低髻,小髻、大髻,对称与非对称等。
唐朝妇女喜欢高发髻,并长期流行,髻上喜欢插戴牡丹等鲜花或宝钿花钗、花梳篦来装饰,统称为花髻。
李白在《宫中行乐词》说“山花插宝髻”,描绘了这种发式的华丽富贵。
2)鬟[huán]
鬟与髻一样都是将头发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的式样。
鬟为空心,髻为实心。
双鬟为大多数少女所喜爱。贵族妇女多梳大高髻,一般侍女梳丫髻或双鬟髻等。
唐代 段成式《髻鬟品》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1)结鬟式
(2)拧旋式
(3)盘叠式
(4)结椎式
(5)反绾式
(6)双挂式
3)鬓
指耳前额下所留的头发,俗称“鬓角”或“鬓脚”,是将鬓发梳拢成型,可以搭配髻或鬟,能增加或突出发髻的美感。
唐代最流行的是蝉鬓和云鬓。蝉鬓在前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讲过,所谓“蝉鬓”,便是两边薄如蝉翼的鬓发,大约是将耳畔的鬓发薄薄梳起一层,挽成蝉翼的型态加以固定。
还有一种仅限于后宫皇后妃嫔梳理的博鬓。博鬓即垂挂于头两侧的弧状饰件,隋唐博鬓通常呈长条S弧状,外端上尖内收,装饰方法与宝钿类似,嵌有珠宝,即制度所称“施两博鬓,宝钿饰也”,上沿有时还装饰以小花朵数组。
4)假发
受高发髻流行影响,隋唐时期也大量使用假发,以解决自身头发的不足。
魏晋时期的假发叫“蔽髻”,隋唐时期的假发叫“髲髢[bì dí] ”或叫“义髻”。
隋唐时期的假髻专为贵族妇女使用,假发可分为“低垂型”和“高耸型”两类.
盛唐时期假发偏重于高髻式。《新唐书·五行志》中提到杨贵妃平时就喜欢戴假髻。元稹《追昔游》写道:“义梳丛髻舞曹婆。”柳宗元也在《朗州员外司户薛君澳崔氏墓志》赞美崔氏“髲髢峨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