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种情绪系列之四:无聊

情绪的空白,还是创造力的起点?

“好无聊啊……”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体验过这种感觉了?

现代社会,每当我们感到无聊,第一反应往往是:刷手机、看短视频、玩游戏、聊天……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无聊是因为没事可做;有时候,明明手上有事,但依然觉得没劲。这种“空荡荡”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聊的本质:当大脑渴望刺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聊(Boredom)是一种“刺激缺乏”状态,通常出现在外界刺激不足,或当前活动无法满足内在需求的时候。

大脑天生追求新鲜感 人的大脑具有“新奇偏好”,喜欢不断接触新的信息、挑战新的事物。当周围的环境变得单调、重复时,我们的大脑会降低兴奋度,从而产生无聊感。

注意力与动机的错配当我们有精力去做点什么,但当前的环境、任务却无法满足我们的兴趣和目标,我们就会感到无聊。

比如,上课时内容太枯燥,我们想学点别的,却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于是我们会产生无聊感。

多巴胺奖励机制的失衡多巴胺是一种让人感到兴奋和有动力的神经递质,它通常在我们预期获得奖励时释放。

但如果我们不断依赖外界刺激(比如短视频、快节奏娱乐),大脑会变得“耐受”,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才能感到愉悦。

这就导致了一种“无聊阈值”提高的现象”: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没有即时回报的活动,比如阅读、思考、静坐。

简单来说,无聊不是因为“什么都没有”,而是因为“当前的东西无法引起我们的兴趣”。

无聊是一个信号,而不是敌人

很多人害怕无聊,觉得无聊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但其实,无聊并不是坏事,它是一种提醒,让我们去寻找更有意义的事情。

✅ 无聊有三大隐藏价值:

无聊是创造力的温床  许多伟大的想法,都是在人们“无聊”时冒出来的。比如牛顿看到苹果掉落,才发现了万有引力。  当大脑不被外界信息占满时,它会自动“漫游”,进行深度思考、自由联想,这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无聊可以帮助我们反思  忙碌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很少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想要什么。  当无聊出现时,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无聊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中的状态,比如画画、写作、运动时的专注感。  如果我们习惯了随时用手机填补无聊,就会变得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学会忍受无聊,才能更容易进入心流。

如何与无聊相处,让它成为成长的助力?

如果无聊是大脑在“找东西做”,那么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回应它,而不是随便刷手机来填补空白。

✅ 重新定义无聊:把它当成机会  不要害怕无聊,试着把它看成一个“暂停键”,让自己有时间去思考和探索。  下次感到无聊时,问问自己:“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有所收获?”

✅  降低对快感刺激的依赖  试着减少短视频、游戏等快节奏娱乐,让大脑习惯更“慢”的活动,比如阅读、散步、冥想。  这样,普通的活动也能带来乐趣,而不是“没有强刺激就觉得无聊”。

✅ 练习正念,与无聊共处  试着观察无聊的感觉,而不是立刻找事情填补它。  比如,静静地坐着,感受自己的呼吸,观察周围的环境,你会发现无聊的那一刻,其实也是一种放松的状态。

✅ 培养深度兴趣,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  无聊其实是大脑在提醒我们:你还没有找到真正让自己投入的事情。  试着去学习一项新技能、阅读一本书、动手创造一些东西,慢慢找到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无聊是未被开发的可能性

无聊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消灭”的情绪,而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它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新的挑战、新的意义,或者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当你不再逃避无聊,而是用它来探索新事物、深入思考,你会发现:无聊其实是一扇通往创造力、专注力和内在成长的大门。

下次感到无聊时,不要急着刷手机,试着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机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