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韩寒的《飞驰人生》,讲述的是一个昔日辉煌的拉力赛冠军,在禁赛五年后复出,用生命的代价重新赢得了冠军。
梦想这个词,总是充满魔力,因为它让我们想到,除了眼前平凡,琐碎甚至苟且的生活之外,仍然有一份我们心底珍藏的热爱。
当我把梦想与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联系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梦想,就是一种根植在人内心的克服自卑,超越自己的源代码。
主人公张驰经历五年的人生低谷,褪去冠军服,摆摊赚钱,蝇营狗苟,被吊销驾照,五年来每天在脑子里练习拉力赛跑道操控。唯一不变的,是对赛车的热爱。这种热爱,让他忍受现实的碾压,忍受他人的践踏,耐心等待复出的时机。如果说他有过自卑,在这五年剥夺赛车资格,为生计奔波,他无时不忍受着坠入谷底,低人一等的自卑的撕咬。
然而,热爱,让他始终鞭策自己,等待超越的时机。
电影很戏剧化,后半部分重返赛道,独自穿越1400多个时刻可能丧命的弯道,很燃,也让人泪目。始于内心的自卑,最后被他渴望重拾热爱,重返舞台的执着和坚持所克服。明知正常操作下无法赢,但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最后的超越——他赢得比赛,但也坠入大海。
比起自卑,失败的魔咒,死的超越和壮烈,让他获得了生命最后的价值感。
至此为止,我突然发现,阿德勒的理论,并不是冷冰冰的咬文嚼字,它源于现实的生活,源于实在的生命。在这些高度概括的规律和文字背后,以及文字后的时代里,个人的生命时刻在擦拭着这些永不过时的真知。
无论是电影里被定格的人生,还是身边现实的轨迹,我们都被自卑驱动着,然而超越的选择,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百相。想想根植在我们自己内心的自卑是什么?我们在用什么来超越自己的藩篱?
那么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呢?他们处在怎样的矛盾和冲突中?他们此刻是否正在一种自卑的低谷,而我们的使命,是否在于可以拉一拉他们,找到并踏上他们的超越之路?
电影之所以迷人,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塑造和展现了我们也许无法实现的理想和希望。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不可能有那样的壮烈和辉煌,也许我们始终要面对生命的偶然和宿命,但是,源于本性的自卑与超越的原动力,始终驱使着我们,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以微小的,渐进的努力去超越自己,这样的人生,虽然并不一定绚烂,但也有属于我们的精彩。
给怀抱梦想和使命的教师,给在平凡生活中矢志奋进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