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某人太自私了,或者说自己太自私了。自私有着一种共性,当我们满足自己需求时,某种内疚、愧疚就开始油然而生,以为对自己好就能伤害到他人。
古老观念对个人真实感的影响
“爱别人等于爱自己“,让我们忽视了自己的真实存在,活在了家庭、工作、学校、朋友等的其他关系里。

“要时刻顾及对方的感受”,这样的观念,告知我们自己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乎亲人的感受,或我们的感受总是在更重要的东西上,比如说对方的期待和责任。
“忍一忍就过去了”,总是害怕失去关系,以为忍一忍就能过去,放弃自己的需要;以为讨好对方,关系就能永恒;越是这样反而会给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因为我们失去了沟通。
等等的这些忽视,以及自己感受的内化,往往让我们形成特别容易批评自己,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问题;很难去为自己想要的事物争取;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内心会不断的生成委屈;当自己有更多独处时间的时候,对独处的内疚;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特别是需要亲人照顾的时候。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自己这个真实的主体在,才能更好地做好家庭、工作、父母等各种角色,如果没有了主体的自己存在,那么家庭、工作、父母的角色也就失去了色彩,变得毫无生机。
我们总自动化启动在家庭、工作、父母角色的扮演, 为了让更多人的看见,以此体验我们真实的存在,但那只是一个外壳而已,内在是一个空心的,很容易一击就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很容易情绪的原因。
人类所有存在的体验都是与自己有关的体验,而所有的体验都是离不开自己的,所以当真正看到自己的时候,体验才更加五彩缤纷。
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分清自己的立场,无论什么时候,思考当下在什么样的角色里,你是自己还是妻子、丈夫、母亲、父亲、孩子、下属、领导等等,立场分清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好自己。
任何想法突然冒出来的时候,及时识别想法,跟自己的想法呆在一起,看看它,抱抱它,感受它的存在,不要忽视每一次的真实需求。
平时的委屈和讨好,往往来源于角色的混乱,当真正的看到自己的角色时,不忽视每个自己,才能表达需求,获得比较好的沟通。
比如说:考大学,有的因为家庭贫困,放弃了自己的学校,那么这样的选择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吗,体会一下,如果是我们需要尊重自己;如果不是,我们要及时给父母并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
只有真实的自己在,社会角色才能得心应手,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支撑社会角色。我们应该适当的自私一些,有了自私的能力我们才能学会对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