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终于等来的返城大潮(一)

如果说返城的路上最初流得还是小溪,那么到了1978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股洪水大潮,它席卷的力度和广度,让每一个还淹留在河套的知青们都为之冲动不已,恨不能马上就动身踏上归程,哪怕回去了扫马路,清理厕所都无所谓。这一切的到来,其实从1974年的时候已开始了微澜初现,当时小道消息满天飞,回城政策七零八落,兵团生产滑坡,亏损加大,人浮于事,人心浮动,前途叵测,大家都预感到体制的改变是早晚的事情,从领导到知青都在考虑自己的未来安排。到了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转交地方农垦集团。到了七月份,中央再次召开了交接会议,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出台了相应的交接政策和细则,其内容都经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谛造者——毛泽东主席的圈阅和批准。消息迅速传到兵团的各个角落,引发了知青们的一片议论。内蒙古自治区和兵团及时联合派出了工作组,深入二师师部、三师师部、十二团、二十六团、巴盟盟委等单位召开了多达八次的座谈会,并很快形成了简要的汇报材料。

“实际上,当撤销兵团的消息属实之后,兵团从上到下普遍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光明的前途已经不复存,‘序列’的光环全然退尽。现役军人们心里清楚,返回部队不过是走走形式,转业回家已是早晚的问题;他们认为在兵团干了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是上面一句话,说散就散,一切努力全白费了!复员军人对于从兵团职工转成农场职工,也是牢骚满腹。知识青年的看法更为尖锐,认为现役军人拍拍屁股走了,复员老兵到哪儿都是挣工资,只有我们知青被扔在这里不管了。当年可是说得比唱得还好听,上山下乡,屯垦戍边,一辈子扎根边疆干革命,怎么说走就走了,要走也应该一块走……”这样的牢骚归牢骚,抱怨归抱怨,事态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了。当年10月,随着地方干部陆续进入兵团各单位,权力移交工作全面铺开,迅速结束。76年春节刚过,一批批现役军人开始分批撤离已经改名换姓的生产兵团。

随着兵团的撤消,人员流动突然加速。人员流动的走向,一是兵团内部换单位的人员陡然多了起来;二是从外部加入兵团的人数突然增多。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人们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调动工作,由条件差的团场调到条件较好的团场;由农、牧业团调到工业团或者兵团、师的直属厂,从连队调到机关等。这时的各师、团的领导大多数都即将离任,责任心一落千丈,人情债又背了一身,所以对人事调动远不如先前那么严格了,甚至有人还大开“后门”,把自己在农村的子女、亲戚塞入兵团的厂矿、团场,占一个“全民”指标;或把在工作中培植起来的“亲信”安排在较好的工作岗位。有的地方,在一些工业单位中突然多出一些12至14岁的“小朋友学徒工”,跟在兵团战士的身后直叫“师傅”。送他们来的家长,大多是兵团战士的前领导,他们满面堆笑与战士们打招呼,并且有意无意地表白:“过去,咱们确实存在对不住你们的地方,这个这个嘛,啊……哈哈,这些孩子以后就靠你们关照了。”这些问题被反映上去后,三师党委检讨了错误,并被迫宣布由该师发出的调令和商调函一律作废,表态要坚决杜绝乱调动等走后门现象,严格掌握兵团战士病、困退的尺度。

在这个非常时期,兵团各级领导干部在离任前都突击发展了一批甚至几批党员,提拔和任命了一些连队干部,以偿还自己欠下的种种“人情账”。同时,大量撤消因打架斗殴、偷东西、超假、作风等问题而给一些人背上的各种名目的处分,让人们的档案变得轻飘飘起来。对于领导的这种宽宏大量,一时间确实颇得人心,让知青眼里的原领导和干部给人多了几分可亲近感。这次“减负”中,把一些早已做了结论的政治案件,也在可能的范围内进季复查,对处理过重或定性错误的案件,重新进行了处理。在这种转变中,好多的干部在临走之时,都设过酒宴,互相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来化解往日积年的成见,令人们猛然认识到,不管是干部、职工,还是兵团战士,原来真的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而现在这条战壕已经不存在了。

兵团原领导干部的大撤退,许多平时道貌岸然的现役军官,趁机不顾一切捞东西,有的甚至把办公室的折叠桌、椅、条毡都卷跑了。更有的人公然违反财会制度,化公为私,想方设法,巧立名目,用公款来为自己服务。有的大批量定购毛毯、皮衣等物,按人头发放。有的自批木料,制作家具。这股歪风最显眼的时候,是一车车满载行李,摇摇晃晃地在众人眼里离开的车辆。车上除了大小家具、行李卷,锅盆碗筷外,甚至还有木料、水泥、砖头、煤块、粮食,真正的干净彻底!留在身后的是兵团战士的唾骂,和无可奈何憎恨的目光。为了对付这种现象,二师十三团农药厂的兵团战士,自觉组成了护厂队,对撤离人员的行李进行检查,发现公物一概扣留。有一个团政委,平时干过不少整人的事,离开兵团的前夕,害怕报复,手枪中常装着子弹,结果他的两个孩子拿着枪玩,不慎走火打死了一个。当时的一切,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来时背包肩扛,走时车载箱装”。当然了,任何时候,都有不少不失本色的人,用他们做人的脊梁骨,和几卷简单行李,展示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慰藉一群茫然不知后路的知识青年。

巴彦淖尔农管局及其各个农场接手兵团之后,全区还有近六万多知青留在各农牧厂系统内。由“土八路”改成了老百姓,对当年热血沸腾,向往军营生活而来的兵团战士来说,意味着理想的彻底破灭。随着人员流失,各兵团的生产大多陷入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原来领导者的所做所为,使人们的观念受到了大冲击,很快兴起的“吃喝风”和“哄抢风”,更让许多连队、团部的粮食积蓄被吃光分光,生产工具被拿光,甚至不少公共建筑物被损毁,到处都是满目疮痍的景像。正在这时,一场规模宏大的河套水利大会战打响了,这就是巴盟盟委设计的总排干工程,全盟十几万壮劳力加入了大会战,巴盟地区农场的15000多名原兵团战士,奉命参加会战。在兵团战士的回忆中,这是知识青年们代表兵团人干劲的最后一战,也是转入地方后的第一战。这场战役,转移了人们对眼前困境的焦虑,也使众多的知识青年,又一次暴发似地显示出战天斗地的激情与劳动素质。对于这场大会战,我们在后面的篇章里,将进行详细的述说,在此就先打住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029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38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7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214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1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6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3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1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2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52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7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5、兵团,铺开在河套的大摊子 就在1968年至1969年间全国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的热潮中,中央为减轻农村的...
    亚宁阅读 5,616评论 4 12
  • 在这里之所以要罗嗦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知识青年下乡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劳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锻炼和考验...
    亚宁阅读 1,165评论 7 7
  • 到20世纪60年代,安排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 巴彦淖尔地处祖国北部边陲,所辖河套平原,土地...
    亚宁阅读 1,223评论 0 1
  • 兵团的建立相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国家上山下乡运动后续政策安排的产物,一、二、三师可以说是飘然而落在巴彦淖尔这片土地...
    亚宁阅读 550评论 0 10
  • 岁月如歌弹指过,光阴似水不再来。夜色已深,窗前那一缕缕的风,带着白天的余热,轻轻的吹过,吹起...
    珺玮阅读 1,918评论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