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并不是水井,它是一个地名,是恩施州一个有名的古建筑群,现已辟为4A景区。
当然,连名字都叫成了大水井,古建里应该是有水井的,或者,这建筑里肯定有与水井有关的物事。
我们是上午离开鹿院坪来到大水井的。避暑在鹿院坪,住了10天民宿几天自驾营地,差不多逗留了半个月,立秋了,再有一个星期三伏也出了,我们也该继续我们的自驾避暑之路了。
去年夏天在苏马荡在谋道避暑时,就想来看看大水井,却因故失之交臂。其实想来看看大水井已经许久了,记得那年我们随州作协的笔友“圣手书生”来恩施采风,看了大水井,又写了大水井,当时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就想来一睹这个据说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大水井。
上午9点半,告别民宿老板李大哥,和妻从鹿院坪出发,17公里乡道到板桥镇,走242国道,出板桥镇就进入了重庆奉节县境内,走019县道,转249省道再进入恩施利川,11点半,到达大水井景区,行程70多公里。
简单吃了点午饭,便进入“大水井”景区。我们买的是湖北旅游年卡,免58元门票,跟着讲解员,走进古建群。
大水井古建群坐落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它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长江中下游目前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李盖五宅院等三部分组成。目前景区只是能看到李氏宗祠和李氏庄园,李盖五宅院太远还在开发中。
古建群建筑宏伟,修饰华丽。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体的“土围子”。古建大有讲究,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楹联等,基本保存完好。
年轻的女讲解员边走边介绍,现在的大水井李氏庄院建筑面积多达6000平方米,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庄院内西南部分为黄氏老宅旧貌,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东北部分为清乾隆后李氏不断改修扩建,砖木并作、中西合璧,潇洒气派,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
旁边的宣传牌这样介绍:水井原为本地自然泉井,泉水甘冽,四季不涸。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川军贺国祥率众围攻李氏宗祠,因城防坚固,数日不下。后经人指点,转攻水井,导致祠堂用水不足,族长李盖五被迫取和。事后李盖五吸取”围祠断水”的教训,修建城墙,将水井围入祠中,墙外嵌有李盖五亲书“大水井“石刻,对外虚张声势之意,实乃工程之大、意义之大、作用之大。
当我们沿着厚重的石墙下到井边,看到这口水井时,不禁有些失望,因为它太小了,而且水已经变得污浊不清了。景区还特地放了几只木勺,让游客舀井水品尝,以期喝出那段历史的悠远味道。
一个半小时,我们游完了李氏庄园和宗祠。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与兴亡更替,房子虽然保存完好,但垂垂老矣,就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和导游聊起了李氏后人,导游说,大水井李氏家族的兴衰,当地也流传着多个版本,有说去了港澳台的,有说去了海外的,就像是诡秘的影子,令人难以捉摸。
站在景区古建的楼顶,眺望着连绵起伏灰砖布匹,我陷入了久久幻沉思,历史的车轮辗过了岁月的风尘,大水井古建筑群不仅见证了李氏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这鄂西大山里土家人固有的心智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底蕴。
到景区服务中心休息到下午3点,再启程,往咸丰唐崖河方向,又走了一段国道318到利川南下,下午5点,到了一个名叫红椿的地方,海拔1300多米,见民宿颇多,避暑健身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还有足球场、蓝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等各类球场,料想避暑候鸟很多,且翻过山垭又开始下坡,遂如妻合计,今天不去海拔低的唐崖河了,明天去,今晚就在红椿露营。
今天8月12号,鄂西避暑第39天。上午从鹿院坪到大水井,下午从大水井到利川红椿,行程160公里。天气晴间多云,气温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