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到心慌、手抖、出汗,甚至头晕目眩?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低血糖在作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认识低血糖,看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到底什么是低血糖?
低血糖,简单来说就是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 就可被诊断为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按血糖测量值以及相关临床表现可将低血糖分为3个级别:1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3.0mmol/L;2级低血糖:血糖<3.0mmol/L;3级低血糖:没有特定血糖界限,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的严重事件,需要他人帮助的低血糖。其发生主要是因为体内血糖来源不足或者消耗过多,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低,无法满足身体正常代谢需求。
二、低血糖发作有什么表现?又该如何急救?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1.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会感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强烈等。这是因为低血糖刺激了交感神经,使其兴奋起来,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理反应。
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当低血糖较为严重时,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言语不清、行为异常甚至昏迷等症状。
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也称为无感知性低血糖或无意识性低血糖。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要是发现有人出现低血糖症状,得赶紧进行急救处理:
1. 让患者马上坐下或躺下,防止摔倒造成意外伤害。
2. 给患者含糖食物:可以让患者吃些糖果、饼干、果汁等含糖量高的食物,迅速提升血糖水平。如果患者已经昏迷,不能自主进食,可以将葡萄糖液或蜂蜜涂抹在患者口腔黏膜上,或者通过鼻饲给予葡萄糖溶液。
3. 及时就医:倘若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很严重,或者经过上述处理后症状没有缓解,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把患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三、哪些情况会诱发低血糖?
1. 饮食不当:过度节食、空腹运动、进食过少或不规律等都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比如,一些人为了减肥过度节食,或者在剧烈运动前没有适当进食,就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2.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等,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让血糖过低。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定期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3. 大量饮酒:酒精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导致血糖下降。特别是空腹饮酒时,低血糖的风险更高。
4. 其他因素:像严重的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血糖的调节,引发低血糖。
四、怎样预防低血糖来袭?
1.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节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但也不能过度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在进行剧烈运动前,要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防止低血糖发生。
2. 正确用药: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药物剂量。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3. 避免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如果必须饮酒,要在饮酒的同时适当进食,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4. 定期体检:对于有低血糖风险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肝脏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低血糖的疾病。
5. 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可以随身携带一些糖果、饼干等含糖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能够及时食用。
总之,低血糖虽然常见,但如果不重视,可能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我们要了解低血糖的相关知识,掌握急救处理方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警惕低血糖,关爱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