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览三国,三道老师
很不情愿地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这样说,我知道会有很多人跟我急。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形象描绘,怕是以诸葛亮最为突出了。
作为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火烧博望、水淹七军、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赤壁借风、七擒孟获、巧设空城计、六出祁山等等,诸葛亮的传奇故事精彩纷呈。更让大家传为美谈的当属他的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总是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每每化险为夷,屡建奇功。
从个人品质看,诸葛亮谨慎、谦逊、严于责己,几乎是“完人”的典型。论忠贞,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之后,继续尽忠于刘禅。为了报答三顾草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他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却认为,正是授人锦囊妙计和事必躬亲的做法造成了蜀汉后继乏人的局面,注定了蜀汉灭亡的命运。
首先,这样做难以激发下属的创造力。诸葛亮一遇大事,锦囊授人,不但不和下属商量,也不让执行任务的人事先知道事情如何去做。别人都是被他“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他偏偏忘了,上司管得太细、太具体,下属便会不自觉地放弃思考,变相抑制了下属的创造性。张飞两次用计的事可知诸葛亮对下属无形禁锢之深。大闹长板桥,张飞令所从二十余骑砍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里往来驰骋,冲起烟尘,以为疑兵,自己横矛立马于桥上,喝退百万雄兵。此时,诸葛亮尚躬耕南阳。攻取西川,张飞计取巴郡、义释严颜,先行抵达目的地,诸葛亮颇为惊异,向刘备祝贺说:“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福也”。依我看,倒是诸葛亮放手让属下做事之故。
其次,不分巨细,事必躬亲,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诸葛亮只知自己受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惟恐别人不如自己办事尽心,却从来不给手下创造“感恩”、“尽心”的机会。人都需要自己的权力空间,下属也需要被尊重。被动供人驱使和主动工作的感受绝对是不同的。上司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很容易使其他管理层的下属心有顾忌,感觉压抑,不仅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往往还容易产生满腹牢骚。
第三,诸葛亮以一人之力包打天下的状况,变相剥夺了下属锻炼的机会。上帝无言,百鬼方有机会狰狞。象诸葛亮这样高明的管理者,无形之中已经为下属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智慧鸿沟。诸葛亮作为高级领导人,不是积极鼓励下属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增长才干,而是事事参与,当兵的难以得到实践机会,进步慢也是很自然的了。对姜维这样的大才,诸葛亮虽“欲传授平生之学”,但也只是在临死前才授予其兵书。与东吴、魏、晋的人才辈出相比,蜀汉最后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样的局面实际早就埋下了伏笔。
领导人过分陷于具体事务,往往形疲神困,难以超脱,反倒没有时间思考和把握方向性的问题,终无一成,没准既牺牲了事业,也搭进去了健康,何苦来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诸葛亮身上,我们或者可以悟出一点管理和做人之道。
三道老师近二十年的权术研究,近三年时间的潜心写作,总结出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铸就了《权谋宝典》一书,此书涵盖了职场、官场、人生难题的方方面面,人生智慧的各个层次,这本书全面涵盖了权谋200多个要点。提炼总结官场、职场原创九大招法,外加近200篇案例解析(包含但不限于资治通鉴的材料,触角拓展到诸子百家和文学经典),包含以下几点:
1、韬晦术-------详细讲解韬晦的方式方法,案例解析,话术解读。
2、媚上术-------详细讲解如何媚上,面对不同型领导该如何做。
3、结党术-------告诉你如何与同事进行利益勾兑,形成党派。
4、诬陷术-------面对竞争者,或者潜在竞争者,如何除掉他们。
5、政变术-------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正确的政变步骤。
6、饰贤术-------上位后如何展示自己,包装自己的形象。
7、识人术-------用人如器,如何去识人的手段,方式。
8、施恩术-------如何收获人心,让下属死心塌地跟着你干。
9、固权术-------有位置不一定有权利,如何长久的巩固自己权利。
以上只是《权谋宝典》的冰山一角,《权谋宝典》不仅全方位立体化地给大家展示权术的获取、使用、巩固,更重要的是此书还会指导大家如何一步一步从底层走向权力的巅峰!!!只要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就能够提升算法,使自己变得更有城府,更有心机,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更加通透,事事有判断,招招有想法,处处有能耐。人生就走向了康庄大道!
三道老师的这本书籍,属于内部资料,不可能公开发行,数量不多,因为此书内涵深厚,破坏力极强,请独自阅读,请勿外传,用来研究、收藏和保存着传给下一代来看,都有着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