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小米,我会自然地想起 贺敬之的长诗《回延安》中的两句:“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小时候,因为我的家乡地处雁门关外,那里天寒雨少,土地贫脊,不能种稻谷,小麦也种得很少,所以那时农村人家里都没有白米,白面也很少,除了玉米高粱及一些豆类之外,比较可口且经常能吃到的粮食就是小米。记得早晚饭母亲最常做的有两种稀饭,都离不开小米,一种是玉米面糊糊,烧开锅先要放一勺小米,待小米熬烂后再将玉米面用水化开,下锅熬煮,然后加一点碱面,再熬一会儿就好了。另一种饭是用小米和莜面混合煮成的,村里一般人家没有莜面,我们家因父亲在朔州西山一个小山村任教,山中种莜麦较多,父亲用他的供应粮和村里人交换一些莜面,除了他自己吃也能给家里带回一点,因为莜面不多,母亲总是俭省着吃,一种常见且简单的吃法就是将小米下锅煮烂后再加入用水化开的莜面熬煮,然后少放点盐巴,母亲叫它盐饭。放了碱的玉米糊淡香味甘,放了盐的莜面饭咸香味浓,平时早晚,一般只有咸菜配饭,偶尔有苦苣之类的野菜相佐,就算口福。盐饭中如果小米放多一点,加入土豆块,莜面也放多一点,做成稠厚的粥饭,能用筷子挑着吃,耐饥,下地劳动也可当作主食,在当时也是不可多得的好饭。
母亲偶尔也会做纯小米的稠粥,或稀米汤,因为家里小米不多,所以吃稠粥的时候少,而稀米汤太不顶饥,因此平时也不多喝。但早年家乡人有一种习惯,就是妇女坐月子时,天天要喝小米熬成的粥汤,其中的道理,过去并不明白,近来从网络上查阅,才有个大概了解,资料显示:
*小米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11.2%~13.4%,脂肪含量4.5%,小米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富含维生素、糖类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本草纲目》称: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小米“和胃温中”,对拉肚子、呕吐、消化不良及糖尿者很有益处。
*小米中含有色氨酸,并且色氨酸的含量是谷类之首,而色氨酸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因为色氨酸可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能够增进睡眠,减少焦虑。
*小米中丰富的氨基酸特别有益于妇女,有预防流产及抗菌等作用;小米所含的类雌激素物质能滋阴;小米略带咸味,咸味入肾,所以小米具有益肾气、补元气的功效。
*小米粥可用于气血亏损、体质虚弱、胃纳欠佳者进补,适于产妇乳少、产后虚损而引起的乏力倦怠、饮食不香。小米粥具有健脾养胃、明目、补血、调节睡眠的功效。
*在谷类食物中小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的含量算是最高的,膳食纤维在进食后能吸水并促进胃酸的分泌,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进粪便的排出。所以小米有润肠通便的功效。
看到这些信息,才知老一辈人给产妇喝小米粥汤大有讲究,联想到现代不少人大约因为鸡鸭鱼肉等各种好吃好喝多了,对于小米多半看不上眼,可能觉得小米太普通,太平常,太土气了。可是,过去老一辈人似乎没有听过“产后抑郁症”这个病名,现在却经常听说,其中的原因,除了时代不同,生活压力也不同,是否还与饮食有关?恐怕值得研究。
还记得母亲生弟弟坐月子时,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一天三顿都要喝小米粥汤,当时我六岁,也跟着母亲顿顿喝米汤,那种淡淡的甜香很久以后还深深留在记忆中。
另一个与小米有关的记忆是,小时候吃饭时,母亲常常会叮嘱,碗底的米粒要拨拉得干干净净,不可浪费。母亲说碗底不光长大后会娶个麻脸媳妇。现在想来,那应该可以叫做艺术化的“光盘教育”。上学以后,读到“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马上便会想起母亲的教导,想起碗底的米粒和麻脸媳妇的古老传说。
童年的记忆,永不磨灭,在我脑海里,小米和母亲就这样紧紧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