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文里有一个成语叫“赏罚分明”,对待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支持惩罚,但是支持赞赏。为什么支持赞赏孩子呢?因为赞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的、真实的自我形象,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和人生目标,而赞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让孩子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
可能有的人会说,“赞赏就是说好话呗,这容易,我张口就能来。”不,赞赏是说好话,这没错,但好话也不是随便乱说的,它也有一些常见的误区。有时候,明明是善意的赞赏,却招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反应,所以赞赏同样需要谨慎。
有的赞赏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比如,“他真觉得我很会做饭吗?他要么在撒谎,要么就是不懂美食。”有时候,赞赏会导致否认,比如,“他这样夸我,他是没看见我一小时前那狼狈的样子。”有时候,赞赏会带来压力,比如,“他们都这样夸我,我下次出席该怎么穿呀?”还有的时候,赞赏可能会让人感觉被控制,会怀疑“这人是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好处吧。”
我们不是常说“谁都喜欢听好话”吗?为什么有时候人在听到赞赏之后,会有这些负面的反应呢?究其根本原因,是赞赏的方式不对,有两种赞赏方式,一种是“评价性的赞赏”,一种是“描述性的赞赏”。
会激起对方反感的一般都是“评价性的赞赏”,比如,“聪明”、“漂亮”、“完美”、“真棒”、“真美”、“挺好的”、“棒极了”,这些都属于评价性的词语,这些词语会让对方处在一个被评价的从属位置,可能会让对方产生不对等、不舒服的感觉。有时候,你越是用这些词表扬孩子,孩子越会拒绝,越会灰心丧气,他们会觉得这些表扬并非出于真心,他们会关注到自己失误的地方,“既然你说我已经完美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努力呢?”
“如果我们想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就需要避免一些带有评价含义的词。”具体要怎么做呢?很简单,就是用描述代替评价,用赞赏的语气描述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就行了,孩子在听到这些“描述性的赞赏”后,就能够从心底里认可自己。
举两个例子,孩子自己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你不要去评价说“多乖的孩子”,而是要描述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比如,“你把东西都归置到架子上,地面也打扫得很干净,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这样孩子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又比如,孩子亲手织了一条围巾,你不要去简单评价说,“你织得真漂亮,非常好看。”孩子心底里可能不自信,会怀疑“妈妈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啊?是不是在敷衍我?”但如果你用描述性的话,比如,“这个鲜艳的颜色很像晚霞,你把每一行都织得很均匀,还有厚实的滚边。冬天围上它,一定很温暖。”孩子听到之后会觉得,“嗯,看来妈妈是真的喜欢。”
书里还提供了一个小技巧,就是在赞赏的后面,用一个词作总结。比如,“你已经记了一个多小时的单词,这就叫做‘有耐心’。”“你说好五点回家,就五点回家,这就叫做‘守时’。”“你看见这些植物干了,就去浇水,这就叫做“有主动性”。”
你看,这样在赞赏的同时,还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好的生活习惯,这会让孩子在这些日常的描述中不断增加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