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设定良好目标
R阅读片断
P136-139
良好目标的7个而原则
一个良好目标,不仅要绝对遵守“是孩子(咨询者)想要的”的准则,还必须符合以下7个原则:
原则1: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
是“会/要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只听从“做什么”而会省略“不”这样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向大脑发出“不要打人”的信息时,大脑会自动执行“打人”的信息,进而影响接收正确的信息。所以,若是孩子发出了一个“不要”的信息,如前述“我不要打人”,父母就必须协助他分辨,在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原因,问他“要”什么----比如“我要朋友”。一旦孩子发出正向讯息,父母要接着引导 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原则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
犹如“看影片”一般进行,也就是孩子在叙述目标时是犹如一组连续画面进行的,这样的功能是借由叙述的过程,先在孩子的头脑中演练一次,这会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发展出主动的步骤,这样也更容易提高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原则3:存于此时此刻的“当下”
所提出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例如,一个初三的孩子想设定的目标是“考好这次月考”比“考一第一志愿”更加切实可行。如果已经朝预定目标前进,那么现在可以做的是什么事?
原则4 :具体化
具体的目标胜过抽象目标,描述得越具体,就具有越强的动力,同时执行力也会越高。例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会比“第一志愿”具体,“我要瘦身2千克”会比“瘦一点儿”明确。
原则5:从小步骤开始
老子渐经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的路只有跨出一步,再一步步地走下去,才可以到达;再大的困难,只有一点点慢慢去做,才可以解决。良好的目标要从小步骤开始。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当事情 可以有所改善时,你想到的第一个可做的改变是什么?”“你想从哪件事开始?”这都是可以尝试的第一步。
原则6: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
设定目标不是先改变别人或是改造某件事,而是孩子“能做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孩子无法控制,那也没用。例如,若一个从来不读书,但现在想拼大考的初中生订目标是“每天读书3小时”,倒不如由“每天读书10分钟”开始。因为一旦养成读书的习惯,建立了成功经验之后,他读书的时间自然容易增加。
原则7: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描述
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以他的语言来叙述,而不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主。这不但可以与孩子同步,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例如,孩子的目标是想要交朋友,父母就不要说成“你希望人际关系变好”,而可说“好!我明白、我知道,你想要交朋友------”
父母在协助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其实不像大人那样,对自己“要什么”有着较清晰的图像,他们常常根本不矢自己要什么。所以,协助孩子先分辨自己要什么很重要。甚至从他们的偏差行为或是诸多抱怨着手,协助他们分辨“目的”“行为”以及“代价”之间的关联之后,才有办法进行目标的设定,也才能真正协助到孩子。
父母要学着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好好地敞开心扉“听见”孩子的目标,并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觉察,让孩子了解自我,分辨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重要的,懂得区隔与取舍,提升自信。这是父母终身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I:重述知识】 这里的目标设定原则与以往你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设定良好目标的7个原则。
设定良好的目标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这是人们前进的方向与动力。以往也听说过SMART目标,指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现实的/相关的,以及有完成时间的目标。
而这里的7个原则是针对孩子,因此更符合孩子的特殊性,相同的是都具有可衡量、具体的、可控的。
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原则:第一正向的,也就是“我要什么”;第二,叙述目标要画面化;第三,是当下的此时此刻的目标;第四,具体化的,第五,目标要小步化;第六,孩子可控范围内的;第七,用孩子的语言描述。
【规划运用】 运用目标设定7原则,为自己设立亲子沟通方面的目标,或者帮助孩子设立其学习、成长、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目标。设立目标时可以思考:这个目标为什么对你重要?目标达成对他人有哪些正向影响?达成这个目标谁会高兴?针对这个目标,你可以做的是什么?目标符合7原则中的哪几个?
我要设立的目标是:一学期内帮助咨询的高一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合适方法。
这个目标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是我咨询的专业水平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更重要,数学是其学习的短板,但他定位的学校非常高,如果数学考不好,就考不上他想要的学校。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他本人会提高自信,提升自我效能,他家人也会高兴,感觉孩子有进步了,老师也会对他更多的关注,从而更好利用学校资源。
对这个目标,作为助人者我,我要做的就是用心陪伴,并且不断鼓励他,关注他,同时要教会他父母用赞美法,只要数学有一点点进步就予以肯定。
这个目标设定时,是学生自己目前特别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具有当下性。因此是他需要的,而且用一学期时间,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是他可控的,也是可以测量的。